欧洲以外的工业革命:美国和日本
根据米歇尔-奥利斯(Michel Oris)的课程改编[1][2]
美国的经济崛起和工业活力以及日本的工业觉醒是世界历史上引人入胜的篇章,引人思考战略和适应能力。本课程从保护主义在美国的根源入手,对这些发展进行了娓娓道来的探索,这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精心编织的经济理论。通过历史的棱镜,我们将看到北方工业国和南方农业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塑造了美国的经济轨迹。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前往日本列岛,随着美国船只的到来,这个曾经内向的国家迎来了变革之风。在明治时代,渐进式改革改变了农业,对知识的渴求促成了欧洲启蒙之旅。
在教育、创新和国际政治的交织下,我们发现这些国家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独立,还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这一时期的故事将说明,关键的决策是如何为今天的地缘政治棋盘铺平道路的。这次教育之旅与其说是一堂课,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请,每个阶段都揭示了一步步塑造当代的战略选择。
美国的情况[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庞大的国内市场[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美国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经济增长主要由国内需求驱动,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人口和经济因素的支持。自本世纪初以来,2 300 多万欧洲人移居美国,到 19 世纪末,美国的国内市场已超过 6 000 万人口。美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因此不必严重依赖进口原材料。储量丰富的煤、铁和其他矿产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第一口油井为开端的石油开采也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欧洲移民不仅刺激了对消费品的需求,还为蓬勃发展的工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对于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各种工业部门的充满活力和多样化的劳动力市场至关重要。基础设施投资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南北战争后,铁路网络急剧扩张,到本世纪末,铁路网已达到近 20 万英里。这不仅有助于开放和整合地区市场,还降低了运输成本,使美国产品更具竞争力。在鼓励研究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利法律框架支持下,创新成为工业化的推动力。企业家精神得到了培养,托马斯-爱迪生等人拥有 1093 项专利,象征着这一时期旺盛的创造力。政府政策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新兴产业,使美国公司得以在免受外国竞争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为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环境,使其无需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美国经济得益于战略政策、丰富的资源以及人才和劳动力的不断涌入。所有这些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具有显著的自我维持能力,使国内活动创造的财富在国民财富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这种经济自给自足为美国在下个世纪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
在大英帝国的重商主义体系下,美洲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往往受到限制。英国将殖民地主要视为原材料来源地和制成品市场。英国的贸易和航运法旨在控制殖民地贸易,确保母国获得经济利益。这包括对殖民地制造业的限制,以及殖民地只能向英国出口某些原材料的义务。这些政策导致美国殖民者日益不满,他们开始认为这些限制阻碍了他们的繁荣和经济自由。茶税以及《汤申法案》征收的其他税种尤其不受欢迎,因为它们是在没有殖民地人民在英国议会中的代表权的情况下征收的,因此提出了著名的口号 "没有代表权就没有税收"。1773 年的波士顿茶党是对这些税收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茶叶贸易的垄断权的直接回应。这一象征性的抗议行动是引发美国革命的导火索之一,并最终导致美国在 1776 年发表《独立宣言》。独立后,美国寻求实现经济多元化,减少对欧洲产品的依赖。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美国领导人支持发展由农业和工业组成的混合经济。面对外国竞争,汉密尔顿尤其主张使用保护性关税来帮助美国新兴工业的发展。随着19世纪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多地采取有利于工业化和发展强大国内市场的经济政策,从而促进了美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在制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 1791 年提交的著名的《制造业报告》中,汉密尔顿主张使用保护性关税来鼓励国内工业的发展,因为当时的国内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与更发达、更完善的英国工业进行平等竞争。汉密尔顿认为,如果没有关税保护,面对进口产品的竞争,美国工业将难以发展,而由于欧洲生产商享有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进口产品往往更加便宜。他提出了进口关税等措施,以提高外国产品的价格,从而降低其对本地产品的吸引力。不过,他也反对征收出口税,因为他知道这种税会惩罚美国出口商,降低美国原材料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从 1861 年持续到 1865 年的美国内战不仅是一场意识形态和社会冲突,也是一场经济冲突。工业化的北方主张保护主义制度,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其工业。与此相反,以农业为主、依赖棉花出口的南方支持自由贸易,以便继续从欧洲出口市场获益,而无需缴纳令人望而却步的关税。北方的胜利标志着保护主义在美国取得了胜利,并为战后的快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南北战争后,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强国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鼓励发展民族工业的保护主义政策。
活力与保护主义[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深受从英国和其他欧洲工业强国获得经济独立的愿望的影响。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是这一政策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观点是,有必要建立保护性关税制度,让美国的新兴工业得以发展,并与英国的进口产品竞争,而英国的进口产品得益于英国在工业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汉密尔顿认为,年轻的美国工业需要时间才能成熟并具有竞争力。因此,关税的目的是作为一种临时措施,让国内公司有时间成长,而不被外国竞争所击垮。在实践中,这意味着对与美国制造的产品直接竞争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这些关税使外国产品更加昂贵,从而使美国产品相对便宜,对当地消费者更具吸引力。这一战略是旨在加强国民经济的更广泛政策框架的一部分,包括创建国家银行和实现货币标准化。关税是联邦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当时其他形式的税收还很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主义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核心要素,并在数十年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随着《关税法案》的通过,如 1861 年的《莫里尔关税法案》,该法案在美国内战爆发前不久提高了关税,随后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又进一步提高了关税。在美国的经济史上,保护主义政策一直在争论和调整,反映了国民经济需求的变化、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力以及经济理论的演变。
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北部各州受益于保护主义政策,发展了新兴工业。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保护了他们免受欧洲的竞争,尤其是英国制成品的竞争,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制成品往往更便宜、质量更好。另一方面,南方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尤其是棉花的生产,棉花被昵称为 "白金"。这种作物利润丰厚,主要是因为奴隶劳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不仅北方的纺织业,欧洲,尤其是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也对南方的棉花需求量很大。因此,南方的棉花种植者赞成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允许他们不受限制地出口棉花,并从价格更低的进口制成品中获益。作为对美国保护主义的回应,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能够对棉花进口征收自己的关税,这损害了南方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冲突是导致南北分裂并最终引发南北战争的众多因素之一。随着北方的胜利,保护主义政策得到加强,为进一步工业化和美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成为工业大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南北战争和废除奴隶制也意味着南方旧经济体系的终结,南方必须适应奴隶制后更加多元化的新经济现实。
19 世纪的美国工业化是一个急剧转型和飞速发展的时期。从 1820 年到 1910 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了 11 倍,而欧洲的 GNP 仅增长了两倍。在同一时期,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几乎增长了两倍,这反映了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支撑这一增长的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和人口翻了两番,这主要归功于持续的移民。美国吸引着追求繁荣的人们,确保了工人和企业家的稳定供应。随着人口的增加,美国工业从未出现过劳动力短缺,资本也同时大量涌入。在不断扩大的工业和商业机会的吸引下,国内外投资不断涌入。密西西比河等丰富自然资源的开发,在货物运输和分销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这一繁荣锦上添花。密西西比河的动力可与许多蒸汽机相媲美,象征着智慧和对国家自然优势的最佳利用。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发展、财富和经济活力的代名词。生产力的提高、创新、熟练的劳动力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战略性利用,这些因素的结合巩固了美国在20世纪初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之一的地位。
到1913年,在一系列变革和战略发展的推动下,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在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创新的支持下,工业化加速发展,推动工业产出超越了欧洲经济体。在移民和高出生率的推动下,该国人口急剧增长,既提供了广阔的国内消费者市场,也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劳动力。对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的重大投资,建立了一个连接全国不同地区的网络,开辟了新的市场,简化了全国贸易。技术进步也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能源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方法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业效率。在经济方面,保护主义政策使新兴产业免受国际竞争的影响,而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发展则刺激了商业的发展。美国金融业增长强劲,发达的银行系统和资本集中促进了对企业和大型工业项目的投资。农业也不甘落后,高产的机械化生产不仅支撑着不断增长的人口,还创造了大量的出口盈余。此外,与欧洲列强相比,美国的政治相对稳定,而欧洲列强往往处于冲突的阵痛期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边缘,这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环境。这些有利条件,再加上美国内战后的国内和平时期,使美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导者,而这一地位又因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得到加强,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交战国重要供应国的角色,同时又置身于最初的冲突之外。
日本的特点[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日本在工业方面的成功,尤其是与欧洲和北美以外的其他国家相比,打破了现代性和工业化是西方国家专属的观念。1868 年明治天皇复辟后,日本的这一转变被称为明治时代,它是一个快速而深思熟虑的现代化故事。在锁国政策下孤立了几个世纪的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开放了。与埃及或拉丁美洲国家不同,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改造经济和社会,以避免外国统治。日本统治精英认识到,为了保持独立,他们必须采用西方的技术和方法,但要使其适应本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他们派遣学生和代表团出国学习西方在工程、科学和政府方面的做法。回到日本后,这些知识被用于建立现代基础设施,如铁路和电信系统,以及军队的现代化。工业化也受到政府政策的鼓励,政府通过资本投资建立和支持新的工业,通常是通过国有化的方式,然后再将这些实体移交给私营部门。日本文化强调纪律、勤奋工作和社会和谐,这促进了工业工作方式的采用。此外,日本有幕府集权的传统,这使得明治政府能够有效地指导国家转型。因此,日本成为了工业和军事强国,1905 年日俄战争的胜利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使日本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激励了其他亚洲和非洲国家,证明了在不完全丧失自身文化和自主性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可能的。日本在其他非西方国家失败的地方取得了成功,在保留政治和文化独立性的同时,实施了深思熟虑的工业化战略。其结果是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发展模式,推动日本在 21 世纪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德川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日本的孤立时期,即所谓的 "锁国"(sakoku),在此期间,外国人基本上被禁止入境,日本人也被禁止出国。从 1640 年到 1853 年,这一政策不仅使日本免受外国影响和冲突,还使日本得以发展独特的国内文化和经济,不受欧洲殖民国家的直接干预或竞争。虽然 "锁国 "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政策,但并非完全孤立。日本通过长崎湾的出岛贸易站与某些外国(如荷兰)保持有限的关系,并通过受限制和控制的接触与中国和朝鲜保持有限的关系。这些有选择性的交流使日本能够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同时又不会受到压倒性的外国影响。因此,日本避免了殖民化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包括民众无法抵抗的外来疾病。这与美洲许多原住民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例如,欧洲人传入的天花和流感等疾病造成了毁灭性的大流行。1853 年,在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黑色舰队的压力下,日本打开了国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与世隔绝的时期,日本能够相对独立地谈判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使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实现现代化,而不是被迫听从殖民国家的指令。这种自主的现代化始于明治时代,为工业化的日本奠定了基础,日本最终在 20 世纪初被公认为世界强国。
1853 年,马修-佩里准将率领被称为 "黑船 "的美国军事舰队登陆,这是日本的一个转折点。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并为日本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佩里准将率领一支由黑色武装船只组成的舰队驶入江户湾(今东京),要求日本开放港口进行国际贸易,并以展示美国海军实力作为说服手段。日本领导人意识到自己在军事技术上的劣势,并渴望避免其他殖民地国家的命运,因此同意在 1854 年签署《神奈川条约》。该条约规定
- 下田港和函馆港将向美国贸易开放,打破两个多世纪的经济孤立状态。
- 美国船只可以在这些港口加油和维修。
- 美国将在下田设立领事馆,这是朝着建立正常外交关系迈出的重要一步。
与人们有时的看法相反,该条约并不允许完全自由和免税的贸易。相反,它开放了补给港口,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未来的贸易谈判奠定了基础。随后签订的其他协定被称为《不平等条约》,这些协定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列强更为有利,迫使日本让出贸易和航行权,并为其国民提供免税待遇。这些事件迫使日本迅速实现现代化,以抵御外来影响,并推动了 1868 年的明治维新,将日本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和帝国国家。
美国舰队令人印象深刻地抵达日本,这对日本来说是一次电击,残酷地揭示了日本与西方列强在技术和军事上的差距。这一认识是日本的重要推动力,它向日本表明,要想保持独立,避免遭受许多其他殖民地国家的命运,开放和现代化至关重要。这一启示最终导致了 1868 年开始的明治维新,这是日本政治、社会和经济组织发生彻底变革的关键时期。它标志着皇权的恢复、幕府的废除,并启动了一系列改革,将日本迅速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通过拥抱工业化、采用西方技术、行政惯例甚至文化方面,日本力图与世界大国平起平坐,从而开始跻身全球经济强国之列。
明治时期进行的土地改革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次改革改变了与农业相关的税收结构,而农业是当时日本经济的基石。明治政府以基于土地估价的固定税制取代了根据作物面积征收的浮动税,从而稳定了税收收入。这种新制度有几个优点。首先,它使政府能够准确预测税收收入,这对基础设施和服务的规划与发展至关重要。其次,由于税收与实际生产脱钩,农民因歉收而受到的惩罚较少,在丰收年可以将更多资金再投资于生产。更重要的是,由于税收是固定的,农民有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率,因为任何产量的增加都会直接转化为农民净收入的增加。这项改革还使得筹集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成为可能。有了更可预测的收入,政府就能发行国库券,投资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这对整合全国市场和加快工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巩固税基和鼓励更密集的农业生产,日本为其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崛起为工业强国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之交,日本经历了快速的人口增长和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政府应对这些挑战的措施之一是促进向巴西和秘鲁等国移民。这些移民政策旨在解决几个问题。首先,它们通过将部分人口转移到对农业劳动力有需求且有机会获得土地的地区,解决了农村人口过剩和农业用地压力的问题。其次,它还使日本能够与其他国家建立经济联系,从而有可能为其出口产品打开市场,促进其经济增长。巴西和秘鲁拥有广袤的可耕地,咖啡种植园和其他农作物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两个国家对日本移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目的地。此外,这两个国家对日本移民持开放态度,希望他们能为本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移居国外的日本人建立了繁荣的社区,尤其是在巴西。这一移民社群不仅帮助缓解了日本的人口压力,还促进了日本文化和技能在海外的传播。作为日本移民后裔的阿尔贝托-藤森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成为秘鲁总统,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些社区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和取得的成功。它显示了日本在世纪之交的移民政策如何在日本境外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快速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时期,政府致力于将日本转变为世界强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明治政府采取了建立工业部门的国家战略。最初,国家主动创建工业。这些工业的模式通常直接借鉴欧洲的技术和工业进步,尤其是当时处于工业革命前沿的英国。通过建立这些公司,政府不仅为现代国家工业结构奠定了基础,还获得了在国际舞台上竞争所需的技术技能和知识。这些工业一旦成功建立,国家就将其出售给私营部门。这种私有化有几个目的。它为国家筹集资金,鼓励私人投资经济。此外,它还在整个经济中推广了工业实践,鼓励私营部门主导更广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为了确保江户时代统治国家的强大大名(封建领主)和武士的支持,政府改变了他们的经济地位。他们获得的大米补偿被转换成政府债券和现金,使他们有能力参与新的资本主义经济。许多人被鼓励投资于新的工业企业。这些政策的效果是巩固了民族团结,建立了一个企业家和工业家阶层,他们认为自己的经济成功与国家的成功息息相关。政府大力推动对工业化的爱国承诺,灌输为工业发展做贡献是国家责任的思想。因此,明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日本,能够在军事和商业上与西方列强竞争。
在被称为明治时代的激进变革时期,日本采取了积极获取外国知识和技术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是日本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政府扮演着初始引进者的角色,派遣学生和官员代表团出国,特别是前往欧洲和美国,学习和购买先进技术。这些使者不仅获得了机器,还获得了工业生产的诀窍和知识,包括工厂设计、武器制造和其他制成品。这些知识随后被转移到日本,由培训人员教授当地工匠如何使用新机器。这种培训通常在学徒中心或按照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工厂内进行。日本工匠以精细和技术娴熟著称,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进口技术。这些技术被吸收和改进的效率使日本能够相对迅速地独立于西方进口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就开始在当地生产以前需要进口的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开始出口制成品。这种技术上的独立是日本新经济实力的支柱,将日本推向了工业化国家的地位,并使其跻身当时的世界强国之列。
在 1868 年开始的明治时代,日本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现代化战略。日本不再依赖外国专家,而是将年轻人送到欧洲和北美的大学和技术学院学习。这些日本学生掌握了先进的技能,回国后成为国家工业转型的设计师。这些在国外接受培训的年轻人不仅掌握了技术知识,还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渴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日本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着手改造和改进西方技术,使其适应日本当地的需求和条件。他们的工作使日本逐渐摆脱了对西方的依赖,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目的很明确:将日本转变为一个自主的工业强国,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能够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这一同化、创新和改良的过程使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孤立的传统社会转变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工业参与者。
甚至在明治时代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已深深扎根于社会之中,这使得日本在工业革命期间更容易采用西方的创新技术。到 17 世纪,日本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发达的教育网络,这在当时由汉字和假名(音节文字)组成的复杂的日本文字中是非常罕见的。到 19 世纪中叶,日本的识字率令人印象深刻,只有一半人口不会读写,与当时的其他国家相比,这一数据尤为突出。这意味着民众已经具备了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基础。明治政府开始现代化进程时,借鉴了西方教育模式,尤其是美国模式,以全面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明治政府建立了一个框架,不仅使人们能够快速掌握工业化所需的新技术技能,还鼓励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这种做法的效果是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吸收西方技术的能力,并使之成为自己的技术,从而培养出一支受过良好教育、技术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做好准备。
日本在明治时代的政策特点是有选择地、战略性地借鉴国际最佳做法,这是一种工业和文化上的折衷主义,使日本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而不过分依赖其他单一国家或外国模式。例如,日本帝国海军以英国皇家海军为蓝本,而英国皇家海军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通过从这一模式中汲取灵感,日本得以发展出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能够捍卫自身利益并扩大影响力。同样,日本陆军也学习了拿破仑的 "大军团",这是一支以革命性战术和组织而著称的部队。这使日本步兵能够实现结构现代化,并适应现代战争方法。在政治方面,日本政府在起草宪法时选择从德国模式中汲取灵感。当时,德国以其强大的国家组织和法律制度而闻名,日本人认为这些特点适合其现代化和中央集权的目标。这种明智地兼收并蓄、吸收各种外来影响的做法,不仅使日本能够迅速实现军队和政府的现代化,还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主意识。日本人将这些不同的模式结合起来并加以调整以适应其独特的国情,从而创建了一个既现代化又符合其特殊需求的制度,为日后成为 20 世纪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经济体之一奠定了基础。
日本在 1905 年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标志着一个历史转折点,凸显了日本作为军事和工业强国的迅速崛起。对马岛海战尤其是一个关键事件,日本舰队在此战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海军之一的俄国海军。在亚瑟港对俄国军队的胜利巩固了日本作为一支有能力的现代军事力量的声誉。这些胜利标志着日本被公认为第一个对现代西方强国取得重大胜利的非西方国家。这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亚洲,被视为西方殖民国家可以受到挑战的信号。然而,随着国力的增长,日本也开始采取帝国主义政策,步其先前批评过的西方列强的后尘。对朝鲜、台湾和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表明了日本政策中扩张主义的一面。这种帝国主义行为在 20 世纪初仍在继续,并在 20 世纪 30 年代愈演愈烈,导致了亚洲的重大冲突,并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太平洋地区的爆发。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被以美国为主的盟军占领。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经历了一个经济异常增长的时期,被称为 "日本经济奇迹"。这一时期的重建和扩张最终将日本推上了 20 世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 21 世纪初中国崛起成为经济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