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前后的美国南北部:移民与奴隶制

De Baripedia

根据 Aline Helg 的演讲改编[1][2][3][4][5][6][7]

1850 年,美国陷入了深刻而复杂的分裂。一方面,主要由欧洲移民组成的北方各州正处于转型期,奉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理念。另一方面,南方各州严重依赖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的劳动,仍然牢牢扎根于农业经济。南北之间的这种差异绝不仅仅是经济或人口上的,它反映了文化和政治上的鸿沟,最终导致了美国内战。

立法问题加剧了紧张局势,例如 1850 年《逃亡奴隶法》的通过。该法案将帮助逃亡奴隶定为联邦罪行,扩大了南北之间的分歧,凸显了双方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在北方,土地的诱惑和工作的承诺带来了一波又一波来自爱尔兰、德国和欧洲其他地区的移民。这些新移民为了躲避家乡的饥荒、迫害和贫困,在北方的工业城市找到了机会和希望。北方也更倾向于支持废奴,并且普遍更赞成联邦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相比之下,南方的农业传统根深蒂固,奴隶制对种植园经济至关重要。南方各州更倾向于支持州权,通常更抵制联邦政府的干预,尤其是对奴隶制的干预。许多人认为保护奴隶制对南方的经济和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南北之间的这种分歧不仅仅是经济观点的不同,它还反映了对自由、正义和政府作用的本质的根本分歧。移民和奴隶制是这些分歧的表象,但在表象之下,一场更广泛的对抗正在进行,它塑造了美国,并使其走上了重新定义美国的冲突之路。19世纪50年代,人们试图妥协与和解,但分歧太深,内战不可避免。

扩大我们的领土[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美洲印第安人被迫流离失所[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一座用作肥料的野牛头骨金字塔。

1820 年至 1850 年期间,美国还实施了另一项悲惨而又充满争议的政策:印第安人迁移。就在南北双方就移民和奴隶制展开激烈争论的同时,另一场关于美国土著居民的危机也在发展。美国政府为了扩大殖民者的领地和开发自然资源,于 1830 年通过了《印第安人迁移法》。这项由安德鲁-杰克逊总统签署的法律授权总统通过谈判签订条约,将印第安部落从其祖先位于美国东部的土地上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上。

从 1831 年到 1838 年,这一政策的实施给切罗基、克里克、塞米诺尔、奇卡索和乔克托部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成千上万的美国原住民被迫离开家园,许多人在途中丧生,美国历史上这一悲惨的篇章被称为 "泪痕之路"。迁移不仅仅是为了土地。它还破坏了美国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狩猎野牛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来源,它还是许多部落身份和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白人猎人对野牛的破坏,再加上强迫迁移,对土著居民造成了双重打击。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印第安人迁移是当时美国紧张局势和变革模式的一部分。西进扩张、移民、奴隶制和美洲原住民政策都是一个国家在自我定义中挣扎的表现。美国原住民的流离失所痛苦地提醒我们,发展和进步往往会以惨痛的人类代价为代价,边缘化的声音可能会在权力和影响力的争夺中被遗忘。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是强制迁移美洲原住民部落政策的关键人物。他相信 "显而易见的命运"--美国人民注定要将他们的文明和民主价值观传播到整个美国大陆--这促使他通过了 1830 年的《印第安人迁移法案》。这一政策与杰克逊在美国东南部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和扩大白人定居点的愿景密切相关。在他看来,美国原住民部落在这些富饶土地上的存在阻碍了经济增长和繁荣。杰克逊认为,将部落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远离理想的农田和经济机会,可以让白人定居者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他相信这将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并经常将这一措施作为 "人道主义 "解决方案,声称这将保护美国原住民免遭灭绝。

然而,《印第安人迁移法》的实施被证明是一场人类悲剧。成千上万的美洲原住民被迫离开他们祖先的土地,许多人在途中因疾病、饥饿和疲惫而丧生。杰克逊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政策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一个以扩张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对增长与繁荣的强烈渴望为特征的时代。然而,这也仍然是美国历史上黑暗而有争议的一章,这些迁移所造成的影响至今仍在美洲原住民社区引起共鸣。在 19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大背景下,奴隶制、移民和西进扩张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杰克逊的印第安人迁移政策与这一复杂的冲突和变革背景相得益彰。它凸显了一个成长中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一方面是对进步的渴望,另一方面则是追求进步的残酷现实。

奴隶州与自由州之间的平衡[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德克萨斯州独立宣言》全文。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奴隶州和自由州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核心政治问题,反映了南北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随着新领土的增加和新州的成立,向西和向南的扩张加剧了这些紧张局势,并有可能打破 1820 年《密苏里妥协法案》建立的微妙平衡。密苏里妥协方案是一个短期解决方案,旨在维持参议院中奴隶州和非奴隶州之间的平衡。随着缅因州被接纳为自由州,密苏里州被接纳为奴隶州,妥协方案成功地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但这只是暂时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随着 1848 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黄金以及随之而来的淘金热,奴隶制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变得更加紧迫。加利福尼亚州是作为自由州还是奴隶州被接纳,成为争论的焦点,反映了全国在奴隶制问题上的深刻分歧。为此,美国通过了《1850 年妥协法案》,这是一套复杂的措施,旨在维持奴隶制州和非奴隶制州之间的平衡,避免一触即发的内战。妥协方案包括接纳加利福尼亚州为自由州,建立不限制奴隶制的新墨西哥州和犹他州,以及通过更严格的逃亡奴隶法。后者尤其加剧了南北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它增加了奴隶逃跑的难度,并将帮助逃跑的奴隶定为犯罪。1850 年妥协法案》设法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相反,它为新的分裂和冲突奠定了基础。一个国家既崇尚自由和平等的理想,又深深植根于依赖奴隶制的经济,这种内在矛盾最终会爆发,导致美国内战。1850 年妥协之前的时期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联邦裂痕变成鸿沟的时期。为渡过难关所做的努力揭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也让人们看到了治理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元化国家所面临的挑战。

1836 年 3 月 2 日,在布拉索斯河畔华盛顿召开的 1836 年大会上通过了《得克萨斯独立宣言》,这是得克萨斯州共和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该文件宣布得克萨斯从墨西哥独立,并列举了一系列对墨西哥政府的不满,为分离提供了理由。

宣言全文开宗明义地写道:"当一个政府不再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时,它就不再是人民的合法权利的来源,也不再是为了增进人民的幸福而建立的,它不但不能保障人民享有这些不可估量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反而成为邪恶统治者手中压迫人民的工具。

这一强有力的声明表达了一种深深的不公正感,并坚信墨西哥政府背叛了其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文件接着具体列举了墨西哥的不公正行为,以及得克萨斯州通过法律手段纠正这些不公正行为的努力。从历史背景来看,《得克萨斯独立宣言》是得克萨斯定居者与墨西哥政府之间日益紧张关系的产物。墨西哥总统桑塔-安纳推行中央集权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得克萨斯州的控制,从而加剧了文化、宗教和政治分歧。独立宣言引发了德克萨斯革命,这场武装冲突一直持续到德克萨斯军队赢得圣哈辛托战役。德克萨斯共和国随后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存在了近十年,1845 年被美国吞并。得克萨斯独立宣言》仍然是争取自决和自由斗争的象征,反映了民主和主权的理想,这些理想激励着殖民者寻求独立。它是了解 19 世纪德克萨斯州与墨西哥之间复杂且经常冲突的动态关系的重要文件,并继续在当代德克萨斯文化和身份认同中产生共鸣。

得克萨斯州独立宣言》文本的延续深刻反映了导致得克萨斯州脱离墨西哥的紧张局势。宣言》描述了一种背叛感,以及墨西哥政府从一个主权国家联邦到《宣言》作者所认为的 "巩固的中央军事专制 "的巨大转变。

措辞如下 "当他们宣誓支持的国家《联邦宪法》不再具有实质性存在,他们政府的整个性质在未经他们同意的情况下被武力改变,从一个为了特定国家目的而联合起来的主权国家的有限联邦变成了一个合并的中央军事专制主义,在这个专制主义中,除了军队和神职人员的利益之外,其他一切利益都被蔑视,而军队和神职人员都是公民自由的永恒敌人、权力的随时仆从和暴君的惯用工具。"这部分文字突出了德克萨斯人对墨西哥联邦宪法受到侵蚀以及权力集中在军队和神职人员手中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军队和神职人员是自由的敌人。提到未经同意的变革,表达了对信任和民主原则的践踏,激发了人们对独立的渴望。这些词句捕捉到了变革和冲突的时刻,这不仅体现在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的关系中,也体现在更广泛的争取自治和代议制治理的斗争中。选择 "专制主义"、"暴君 "和 "公民自由的永恒敌人 "等强烈措辞表明了人们的愤怒程度,以及对独立不仅合理而且必要的坚定信念。文件还详细阐述了具体的不满,并对墨西哥政府的行为提出了慷慨激昂的控诉,肯定了得克萨斯州按照自己的条件和价值观进行治理的决心。

德克萨斯独立宣言》的续篇进一步加强了对墨西哥政府的尖锐批评。这段文字是对德克萨斯人的权利和尊严受到侵犯的慷慨呐喊,也是他们寻求独立的坚定宣言。文中写道:"当宪法的精神消失很久之后,当权者终于彻底失去了节制,甚至连自由的表象都被压制,宪法的形式也被抛弃,他们的请愿和恳求不但没有被理睬,反而把承受他们请愿和恳求的代理人扔进了地牢,并派出雇佣军用刺刀把一个新政府强加给他们"。这一段以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描绘了一幅压迫和暴政的画面。它让人联想到墨西哥政府不仅放弃了宪法原则,还积极压制通过军事力量纠正冤情的尝试。地牢"、"雇佣军"、"刺刀尖 "等词语强调了武力的残酷使用,以及德克萨斯人对他们所认为的公然不公正的愤慨。从历史背景来看,这段话反映了导致德克萨斯革命和随后德克萨斯独立的紧张局势。独立宣言》中表达的情绪既是得克萨斯州与墨西哥中央政府之间深刻分歧和误解的产物,也是这种分歧和误解的反映。得克萨斯州独立宣言》中的言辞捕捉到了一个充满斗争和变革的时代,作为追求自由和自决的雄辩证明,今天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德克萨斯独立宣言》中这段文字的结尾在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明确的界线,证明反抗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全文如下 "当在这样的危机中,政党的不同意见被遗忘,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界限被划清,后者就有权利和义务反抗前者,并拿起他被迫拿起的武器,捍卫他的人身、财产和权利,为了这些,他已经抵押了他的生命、财富和神圣的荣誉"。在这些话语中,修辞达到了高潮,超越了党派之争,聚焦于自由、尊严和人权的基本原则。这些语言充满了深刻的庄严感,不仅将争取独立的斗争描述为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道德和伦理义务。呼吁 "拿起武器",捍卫 "人身、财产和权利",强调了形势的紧迫性和对事业的全面承诺。对 "生命、财富和神圣荣誉 "的提及放大了利害关系,将其表现为一场为身份、生存和完整而进行的终极斗争。得克萨斯州独立宣言》中这些强有力的文字抓住了历史上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概括了导致得克萨斯州共和国成立的决心、愤怒和理想主义。这些文字作为对自由和自决的普遍追求的证明,继续引起人们的共鸣,并提醒人们,牺牲和价值观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得克萨斯州在 19 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复杂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紧张局势,尤其是与奴隶制和领土扩张有关的紧张局势。得克萨斯州在这些争论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迷人的窗口,让我们了解美国历史上这一动荡时期的各种力量。英美定居者带着他们自己的奴隶制和财产权观念大批涌入得克萨斯州,很快就使当地的法律和价值观与墨西哥政府的法律和价值观发生了冲突,墨西哥政府在 1829 年废除了奴隶制。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直至爆发起义,最终于 1836 年发表了《得克萨斯独立宣言》。新成立的德克萨斯共和国在奴隶制问题上自相矛盾,反映了整个美国面临的更广泛的困境。尽管 1829 年正式废除了奴隶制,但奴隶制仍在继续,这反映了立法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1845 年得克萨斯州并入美国,凸显了奴隶制州与非奴隶制州之间平衡的关键问题。得克萨斯州的加入增加了奴隶制州的数量,加剧了国会内部和全国的紧张局势。美国国会承认得克萨斯州独立,但拒绝立即吞并得克萨斯州,这一事实说明了问题的争议性有多大。德克萨斯州历史上的这段插曲突出了联邦内部扩张、奴隶制和政治权力等相互关联的主题。它说明了有关一块领土的决定如何能够产生全国性的影响,以及地方问题如何能够演变成国家危机。得克萨斯州成为当时道德、法律和政治困境的一个缩影,其复杂的历史继续揭示着塑造美国身份和命运的挑战。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1795-1849 年)是美国第十一任总统。他当选总统的任期为 1845 年至 1849 年。

俄勒冈州在 19 世纪中叶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影响美国其他地区的民族矛盾,包括领土扩张、原住民权利和奴隶制问题。涌向俄勒冈和在该地区定居的浪潮凸显了白人扩张与土著部落权利之间的紧张关系。条约往往是不公正的、被操纵的,被用来强行将美洲原住民从他们祖先的土地上赶走。为西向扩张辩护的 "天命论 "往往成为这些迁移的思想基础。俄勒冈州的情况反映了美国各地剥夺和压迫原住民的更广泛模式。1848 年,俄勒冈州成为无奴隶制地区,这反映了关于将奴隶制扩展到新领土和新州的全国性辩论。俄勒冈州北部的定居者普遍反对奴隶制,他们成功地使俄勒冈州成为一个无奴领地。然而,这也加剧了南北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每一块新的领土或州加入联邦,都有可能打破奴隶制州和非奴隶制州之间的微妙平衡。俄勒冈州成为全国奴隶制争论的另一个热点,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俄勒冈州的局势也显示了地区动态如何与国家问题相互作用。与加拿大人和英国人的关系,以及当地人对殖民化和经济的担忧,对俄勒冈州如何处理这些更广泛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俄勒冈州的决策与当地和地区问题有关,但也对全国性的辩论产生了影响。19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的俄勒冈州说明了在特定的地区背景下,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诠释国家扩张、美洲原住民权利和奴隶制等主题的。俄勒冈州的历史为我们了解美国历史上这一关键时期增添了另一层复杂性,展示了看似地方性的问题是如何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产生共鸣的。

19 世纪 40 年代詹姆斯-K-波尔克担任总统期间是美国历史上最复杂、最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领土扩张、奴隶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地区紧张局势。在此期间,"天命"(Manifest Destiny)意识形态,即美国注定要从海岸线扩张到海岸线的思想,是一股推动力量。詹姆斯-波尔克(James K. Polk)是这一理论的狂热支持者,他将向西扩张视为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导致美国积极争取大片领土,为日后的冲突奠定了基础。吞并得克萨斯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因为它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德克萨斯州的加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紧张关系,打破了奴隶制州与非奴隶制州之间微妙的平衡。这些紧张局势的升级最终导致了波尔克策划的美墨战争,其结果是墨西哥获得了格兰德河以北的领土。这些新领土的获得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因为国家必须决定是否允许在这些地区实行奴隶制。1850 年妥协法案》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为这些领土制定了新的规则,并试图在北方和南方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岌岌可危的平衡。然而,这些措施只是推迟了不可避免的对抗。波尔克担任总统期间做出的决定为南北战争奠定了基础。扩张和奴隶制问题继续分裂国家,达成的妥协被证明不足以维持和平。波尔克留下的遗产错综复杂,既有成功的领土扩张,也有国家分裂的加剧,影响深远。詹姆斯-K-波尔克的总统任期在 19 世纪中期美国扩张主义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任期内,奴隶制和领土扩张问题是冲突和深刻分歧的根源,塑造了美国历史。他致力于扩张,在促进经济和领土增长的同时,也制造了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他的遗产仍然是一个争论和研究的主题,反映了美国历史上这一关键时期的复杂性。

在詹姆斯-K-波尔克(James K. Polk)担任总统期间,美国经历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领土扩张时期,其主要驱动力是 "天命论"(Manifest Destiny)。这一理论认为,美国在北美大陆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命中注定的,它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外交。这种扩张的核心是将得克萨斯州和佛罗里达州并入美国。尤其是得克萨斯州,由于奴隶制问题而备受争议。吞并得克萨斯州加剧了美国北部和南部各州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了关于奴隶制州和非奴隶制州之间权力平衡的争论。1846 年开始的美墨战争也成为波尔克总统任期内的焦点。这场战争源于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之间的边界争端,被北方各州的许多人视为奴隶制的侵略性和不合理扩张。围绕这场战争的争议与领土扩张和努力扩大奴隶制州的势力范围有关。美墨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西部获得了大片领土,包括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亚利桑那、新墨西哥以及科罗拉多、怀俄明、堪萨斯和俄克拉荷马的部分地区。这些新领土加剧了关于扩大奴隶制的争论,并为北方和南方各州之间的关系创造了新的动力。詹姆斯-K-波尔克的总统任期是美国历史上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扩张、战争和日益紧张的国家关系。天命论和由此产生的政策塑造了美国的发展轨迹,为向西扩张铺平了道路,但也为后来的分裂和冲突埋下了伏笔。吞并得克萨斯州和美墨战争加剧了围绕奴隶制的争论,为最终导致美国内战的紧张局势奠定了基础。波尔克时期仍然是美国历史上复杂而多维的一章,反映了一个处于变革阵痛中的国家的理想、抱负和困境。

Prise de Mexico par les troupes U.S. par Carl Nebel dans The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co, Illustrated (1851).

美墨战争从1846年持续到1848年,是美国扩张史上的关键时刻。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将战争推向高潮,墨西哥以1500 万美元为交换条件,将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以及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堪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部分地区在内的大片土地割让给美国。这次收购被称为 "墨西哥割让",是美国实现 "天命 "的重要一步。但同时也加剧了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日益加剧的分歧。新获得的大片领土再次引发了关于在这些新领土上允许还是禁止奴隶制的争论。经济严重依赖奴隶制的南方各州希望新领土能为奴隶制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北方各州在很大程度上反对奴隶制的扩张,并担心联邦政府内部的权力平衡会向奴隶制各州倾斜。因此,墨西哥割让加剧了紧张局势和分歧,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它凸显了奴隶制问题是如何与当时的领土扩张政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以及追求增长和繁荣是如何对国家统一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的。

1848 年在加利福尼亚发现的黄金引发了淘金热,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自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突如其来的财富诱惑驱使包括中国移民在内的许多人来到西海岸。这些中国移民在 19 世纪加州和西海岸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为金矿开采做出了贡献,还在其他行业工作,如修建横贯大陆的铁路。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决心常常受到人们的钦佩,但同时也遭到歧视和偏见。淘金热也对奴隶制问题产生了影响。加利福尼亚州人口的迅速增长引发了该州是作为自由州还是奴隶州加入联邦的问题。最终,作为《1850 年妥协法案》的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州于 1850 年被接纳为自由州,该法案旨在维持奴隶制州与非奴隶制州之间的平衡。因此,淘金热不仅对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和人口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剧了奴隶制问题上的紧张关系,最终导致了内战。

19 世纪中叶,美国西部的扩张和殖民化标志着欧洲定居者与该地区原住民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悲剧性的分裂时期。肥沃土地的承诺和财富的诱惑,特别是在 1846 年俄勒冈州被吞并和 1848 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黄金之后,导致大量移民涌入西部。这次西迁导致定居者与美洲原住民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暴力事件增加。定居者坚信他们的 "显赫命运 "是统治这片大陆,因此常常蔑视和残忍地对待原住民。许多部落被迫放弃祖先的土地,定居在偏远且往往贫瘠的保留地上。欧洲人带来的疾病、武装冲突的暴力和强迫劳动使他们的人口锐减。当时的政府政策,如 1830 年的《印第安人迁移法》,支持甚至鼓励这种强迫迁移和奴役土著人的行为。眼泪之路 "等事件见证了这一时期美洲印第安人遭受的苦难和不公。最终,西进扩张深刻地改变了土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留下了持久的伤痕,至今仍在美国与土著民族的关系中产生共鸣。这个时代的遗产仍然是人们思考和争论的主题,凸显了美国扩张动机和后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19 世纪美国对西部的征服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引起人们的共鸣。美国咄咄逼人的领土扩张往往以牺牲原住民的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定居者和美国政府的行为经常违反与美洲原住民部落签订的条约和协议。强迫原住民迁离祖先的土地是当时政治的一个共同特点。种族主义信仰和优越论往往为这种行为辩护,它们将原住民非人化,视其为文明和进步的障碍。这些态度允许甚至鼓励对美洲印第安人实施极端暴力和残忍行为。对土著人民的灭绝以及对其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破坏给这些社区留下了持久的伤痕。与美国其他群体相比,土著居民的贫困率、失业率和健康问题率更高。反思美国历史上的这段时期,需要认识和理解所犯下的不公正行为。它还要求我们审视指导征服西部的价值观和原则如何继续影响着当今的美国政治和社会。这是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认真研究和批判性审视,不仅是为了缅怀受难者,也是为了为当前关于权利、正义和平等的辩论提供信息。

美国的两党制起源于革命后时期,经历了复杂而微妙的演变。1828 年民主共和党的分裂是这一演变的关键时刻。由安德鲁-杰克逊领导的民主党迅速成为西部小农、劳工和定居者利益的代表。该党主张更多的分权治理,反对中央银行,试图将自己定位为 "普通人 "的拥护者,与精英利益集团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后来成为辉格党的民族共和党代表了东北部工商业精英的利益。辉格党倡导更有利于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愿景,支持建立更强大的中央政府和国家银行。两大党派之间的分裂形成了一种动态,影响了整个 19 世纪的美国政治。它凸显了不同政府愿景和经济优先事项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至今仍在影响着美国的政治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党发生了演变和调整,特别是辉格党在 19 世纪中期消亡,现代共和党于 1854 年成立,主要围绕反对奴隶制的扩张。这个新政党与其他反奴隶制团体结盟,成功地在 1860 年选出了亚伯拉罕-林肯。总体而言,美国的两党制显示出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重新适应的能力。19 世纪初民主党和辉格党之间的分裂所体现的不同美国愿景之间的紧张和冲突,继续在美国政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反映了美国不断演变的价值观、利益和愿望。

在 19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奴隶制及其向新领土扩张的问题在美国政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反映了南北之间日益加深的分歧。围绕奴隶制的争论在当时的主要政党之间造成了明显的紧张关系。民主党的基础主要在南方,该党广泛支持奴隶制的扩张。对许多南方民主党人来说,奴隶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制度,也是受宪法保护的权利。将奴隶制扩张到新的领土被视为维持与快速发展的北方在政治和经济上平衡的必要之举。相比之下,主要以北方为基础的辉格党在这一问题上分歧较大,尽管许多人反对。北方辉格党通常担心奴隶制的扩张会威胁到自由劳动经济,破坏国家的政治平衡,因此对奴隶制的扩张表示担忧。有些人还出于道德和宗教信仰反对奴隶制。民主党和辉格党在奴隶制问题上的分歧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并最终帮助塑造了美国内战前的政治格局。1820 年密苏里妥协法案》和《1850 年妥协法案》等妥协法案是调和这些分歧的暂时尝试,但奴隶制问题仍是一个症结,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奴隶制问题不仅揭示了南北之间的深刻分歧,也揭示了政党内部的深刻分歧,这对美国政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1854 年辉格党的解散和共和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反映了围绕奴隶制问题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新的共和党由废奴主义者和反奴隶制团体组成,并迅速采取了支持在领地限制奴隶制的立场。这一强硬立场引起了北方工商业精英以及新生废奴运动的共鸣,使共和党在全国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比之下,民主党则越来越多地与南方奴隶主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该党支持人民主权,允许领地居民自行决定奴隶制的合法性,这一立场与南方的利益不谋而合。两党之间的这种对立扩大了南北分歧,为美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埋下了伏笔。限制或扩大奴隶制的选择不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道德和社会问题,激起了双方的激情。1860 年,首任共和党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当选将这些分歧具体化,并成为南方几个州分裂的导火索,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共和党的成立和辉格党的解散说明了奴隶制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分化了美国,也凸显了美国在领土扩张的风浪中以及在人权与经济利益的平衡中面临的复杂挑战。

在美利坚共和国早期,政党制度的演变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问题。这些因素固然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爱尔兰移民和其他种族群体经常受到歧视性对待的情况下,但它们并不是政治发展的唯一驱动力。美国的政党制度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包括地区差异、经济利益、联邦权力与州权力的争论以及奴隶制等道德问题。政党的形成和改革反映了这些不同且往往相互冲突的问题,政党的演变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态的结果。例如,南方的农业利益与北方的工商业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是政党及其纲领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同样,关于宪法、国家银行、关税和西进扩张的争论也有助于政治格局的形成。总之,虽然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因素,并对政治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影响,但政党制度的演变却是一个更加微妙和多层面的问题。

19 世纪,"天命论"(Manifest Destiny)成为美国民族心理中根深蒂固的理论,认为上帝注定要让美国将其文明和民主传播到整个美国大陆。这一思想影响深远,广为接受,往往超越党派分歧。民主党人,尤其是在詹姆斯-K-波尔克(James K. Polk)担任总统期间,尤其热衷于西进扩张的理念。他们认为扩张是扩大农业经济和为定居者开辟新土地的一种手段。在南方,向新领土扩张也被视为扩大奴隶制的机会。尽管共和党直到 19 世纪中叶才成立,但其前身辉格党和共和党本身也看到了西部的机遇。他们通常更注重经济发展,支持国内运输系统、保护性关税和建立国家银行等支持工业化的政策。反对将奴隶制扩展到新领土也成为共和党的一个重要立场。尽管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具体动机和优先事项上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对命运显现有着共同的信念,并支持向西扩张。他们认为这种扩张对国家发展和美国民主的繁荣至关重要。然而,他们看待这种扩张的方式以及他们推动的政策往往反映了地区和经济差异,有时会在这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内部造成紧张和冲突。

在奴隶制和土著居民待遇问题上的分歧深深植根于美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并影响着各党的政策和立场。民主党在南方拥有强大的支持,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和种植园文化息息相关。奴隶制是这一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南方民主党人认为将奴隶制扩展到新领土是维持其生活方式和政治影响力的必要条件。他们也不太倾向于质疑针对美洲原住民的政策,这些政策倾向于以牺牲原住民为代价向西扩张。另一方面,共和党在北方工业地区拥有支持基础,并更多地受到废奴主义思想和对奴隶制的道德担忧的影响。他们反对将奴隶制扩张到西部地区,担心这会扭曲力量平衡,使之有利于奴隶制州,并破坏自由工人的自由和机会。共和党也更倾向于同情原住民的要求和权利,尽管这并不总是能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奴隶制和原住民待遇问题上的深刻分歧不仅反映了地理和经济上的分歧,也揭示了道德和意识形态上的深刻分歧。它们在南北战争爆发前南北关系日趋紧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理解这段美国历史的方式。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表明,奴隶制和美洲原住民权利问题是如何与当时民主、经济和国家命运等更广泛的问题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 "天命"(Manifest Destiny)意识形态和经济增长可能性的驱使下,19 世纪美国的两个政党都支持向西扩张。然而,这些扩张的雄心暴露了在奴隶制和土著人待遇等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深刻分歧。民主党的支持基础主要在南方,该党更倾向于支持将奴隶制扩展到新的领土。对他们来说,奴隶制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经常采取积极行动来保护和扩大这些利益。共和党的支持基础主要在北方,他们更倾向于反对奴隶制的扩张,并更加关注原住民的权利和福利。他们反对奴隶制的扩张与道德、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考虑有关,反映了对国家身份和未来的不同看法。这些分歧,尽管对于共同的扩张目标来说似乎是次要的,但却成为了不可逾越的核心问题。它们加剧了地区和政治紧张局势,最终演变成公开冲突,导致了 1861 年的美国内战。这些争论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与更广泛的权力、身份和命运问题纠缠在一起的方式,表明西进扩张不仅仅是一个征服领土的问题,而是对年轻共和国的价值观和原则的深刻挑战。

美国的 "天命论"(1845 年)[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这幅由约翰-加斯特于 1872 年左右绘制的作品名为《美国进步》,以寓言的形式表现了 "天命"。在这个场景中,一个天使般的女人(有时被认为是哥伦比亚,19 世纪美国的化身)带着 "文明 "之光,与美国定居者一起向西行进,并在她身后接通了电报。美洲印第安人和野生动物则逃往桀骜不驯的西部黑暗地带。

约翰-奥沙利文(John L. O'Sullivan)于1845年提出的 "天命论"(Manifest Destiny)是19世纪美国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它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美国肩负着独特而神圣的使命,要将其影响力扩展到整个北美大陆,并最终扩展到更远的地方。这一理念不仅仅是对领土扩张的呼唤,它深深植根于许多人对美国身份的认识。美国被视为一个拥有卓越政府形式和民主价值观的特殊国家。因此,扩张不仅被视为一种权利,也被视为一种责任,其目的是传播这些价值观,为欠发达地区带来 "文明"。这种意识形态在美国的扩张主义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吞并得克萨斯州、获取俄勒冈州以及对墨西哥的战争等行动提供了理由。它还影响了美国人对原住民的看法以及与原住民互动的方式,往往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后来,"天命论 "的思想也在美国大陆以外的美帝国主义中得到了回应,影响了吞并夏威夷和征服菲律宾等行动。尽管 "天命论 "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也饱受争议。一些人认为它是侵略和压迫的借口,它与有关奴隶制和美国扩张性质的争论有着深刻的联系。它如何塑造了美国历史,这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反思的主题,它说明了国家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伴随这种扩张而来的伦理和道德挑战。

天命论 "植根于对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种族优越性的信念,对 19 世纪美国扩张的政治产生了强大的、往往令人不安的影响。它是为许多行为辩护的工具,而这些行为在今天被普遍认为是不公正和不人道的。事实上,"命运 "与一种种族民族主义密切相关,它将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种族置于所有其他文化和种族之上。这种思想充满了神圣的使命感,美国有责任将其 "优越的文明 "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这种观念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它在吞并墨西哥领土、镇压和驱赶土著人、继续支持奴隶制等行动中得到了积极的贯彻。为这些行动辩解的言论将美国描绘成优越民主理想的承载者,而那些被征服领土上的人们则往往被描绘成低等的、需要 "文明 "的人。这种种族主义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做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尤其是在与土著人民的关系方面。强迫流离失所和兼并往往伴随着暴力和压迫,给许多社区造成的创伤一直持续到今天。此外,奴隶制与这种扩张的联系加剧了地区和政治分歧,最终导致了美国内战。

美墨战争后时期标志着美国应用 "天命论 "方式的转折点。重点从通过军事征服和兼并进行纯粹的领土扩张转向更具经济性和战略性的扩张形式。1862年的《宅地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法案允许任何愿意工作和耕种土地的人申请最多 160 英亩的公共土地。这鼓励了人们在西部定居,使包括许多移民在内的许多美国公民能够以低成本获得土地。然而,这也往往牺牲了原住民的利益,他们被迫离开祖先的土地。对经济扩张的重视还体现在铁路的发展上,铁路将东西方连接起来,促进了贸易和移民。1869 年竣工的横贯大陆铁路就是这一努力的典型代表。天命论》还对北美大陆以外的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1898年吞并夏威夷、美西战争后获取领土以及对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出于这种信念,即美国有责任和权利扩大其影响力并实现民主理想。因此,"天命 "是一个灵活的概念,可适应国家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愿望。在保留其对神圣使命和文化优越性的信仰根基的同时,它演变为包含更广泛的目标和方法,反映了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长的野心,以及美国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内部转型。

"天命 "演变为一种非正式帝国的形式,其特点是施加影响而非直接吞并,这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这反映了美国日益认识到,除了领土实力之外,经济和战略实力也非常重要。在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这种做法有多种形式。门罗主义最初旨在防止欧洲干涉西半球,后来成为美国在该地区施加影响的理由。后来,1904 年《门罗主义的罗斯福推论》指出,美国可以干预西半球国家的事务以维护稳定。这导致了几次军事干预,如占领海地(1915-1934 年)和多米尼加共和国(1916-1924 年)。1914 年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也标志着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促进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贸易和军事行动。冷战期间,反共斗争成为美国介入其他国家事务的主要理由。这包括支持反共政权,反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有时还采取极具争议的手段,如美国在 1973 年参与智利政变。这种影响而非吞并的方式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虽然不那么明显,但其潜在的力量与直接征服领土一样强大。它还展示了对国际权力杠杆的深刻理解,认识到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往往比直接领土控制更有效。然而,它也在国外和美国国内引发了批评和争议。对其他国家事务的干预和干涉往往被视为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行为,有时还会激起美国及其政策的激烈反应和持久反对。

随着 19 世纪的发展,"天命论 "思想转变为一种经济和战略帝国主义。征服和吞并领土的时期可能已经消退,但扩张主义的冲动仍在以不同的方式继续。例如,1898 年对夏威夷的吞并并不是大陆扩张的一部分,而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扩大影响力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同样,美国在 1898 年美西战争中的胜利导致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的获得,标志着美国在北美以外扩张的转折点。旨在促进美国在亚洲的商业利益的对华开放政策是美国扩张主义以不同形式表现的另一个例子。在国内,《宅地法》(Homestead Act)等政策继续鼓励向西扩张,但往往以牺牲原住民为代价。美国不仅在北美,而且在世界上扮演着特殊角色的基本思想依然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美国扩张主义向更具经济性、更少领土性的形式转变,反映了国际力量不断变化的现实以及美国在海外日益增长的经济利益。这也预示着美国将在二十世纪的世界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其经济、军事和文化力量影响世界各地的事件。

1850: 奴隶州与自由州之间脆弱的妥协[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1850 年 1 月 29 日 亨利-克莱在参议院提出妥协方案。

1850 年,美国发现自己处于南方奴隶州和北方自由州之间微妙的平衡之中。这种妥协的建立是为了维持两个地区之间的力量平衡,但它是脆弱的。与此同时,由于美墨战争和吞并加利福尼亚州,新的领土不断出现,使奴隶制和州地位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美国国会通过的一系列法律--《1850 年妥协法案》试图解决这些复杂而相互冲突的问题。它包括几项旨在缓和南北两州紧张关系的重要措施。加利福尼亚州被接纳为自由州。这安抚了希望限制奴隶制扩张的北方各州,但也使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分布失衡。作为对加利福尼亚州被接纳为自由州的补偿,《逃亡奴隶法》得到了加强,使南方奴隶主更容易追回逃到北方自由州的奴隶。这加剧了北方的紧张局势,许多北方公民认为该法不公正、不人道。此外,《妥协法案》还废除了华盛顿特区的奴隶贸易,旨在取悦北方的废奴主义者,但对奴隶制本身却没有什么实际影响。最后,新墨西哥州和犹他州的领土组织没有对奴隶制加以限制,将决定权留给了当地居民(人民主权原则)。这使得这些地区的奴隶制问题悬而未决,为未来的冲突敞开了大门。1850 年妥协法案》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但也凸显了在奴隶制问题上地区分歧的深度和复杂性。双方做出的让步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事实上还埋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1854 年通过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进一步破坏了妥协所建立的微妙平衡。此后的十年间,紧张局势加剧,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最终导致 1861 年美国内战爆发。

1850 年,美国的首要问题是奴隶州和自由州之间的平衡,特别是在国家增加新领土的背景下。这个问题事关重大。如果蓄奴州成为多数,他们就可以控制参议院,并有可能将奴隶制扩展到新的领土。反之,如果自由州赢得多数,他们就可以努力在这些地区废除奴隶制。这一问题是 1850 年妥协法案辩论的核心,该法案是一套旨在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法律。提议的解决方案包括接纳加利福尼亚州为自由州,这将取悦北方各州,同时建立新墨西哥州和犹他州领地,奴隶制问题将由人民主权决定,由这些领地的居民来决定。为了安抚南方各州,《逃亡奴隶法》(Fugitive Slave Act)得到了加强,该法为奴隶主追回逃亡奴隶提供了便利。1850 年妥协法案》是在南北利益分歧之间保持微妙平衡的一次微妙尝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直到美国内战爆发。

1850 年妥协法案》是一套复杂的法律,旨在解决北方和南方各州因新获得领土上的奴隶制问题而日益紧张的关系。妥协方案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接纳加利福尼亚州为自由州,这安抚了北方的废奴州。此外,新墨西哥州和犹他州领土的建立还规定奴隶制问题将由人民主权决定,即由这些领土的居民投票决定。为了打消南方的顾虑,《妥协法案》还加强了《逃奴法》,使追回逃到自由州的奴隶变得更加容易。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1850 年妥协法案》仍未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奴隶制问题,紧张局势继续升级。在领地奴隶制问题上的分歧成为争论的主要焦点,加剧了地区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亚伯拉罕-林肯于 1861 年当选,他反对扩张奴隶制的坚定立场进一步激化了紧张局势。许多南方人认为林肯和共和党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奴隶制。这些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美国内战的爆发,这场血腥的斗争将联邦的未来和美国奴隶制的未来置于危险的境地。

北方:市场革命和移民[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市场革命[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19 世纪中期美国北部的市场革命标志着美国经济和社会历史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引进了新技术,特别是铁路和蒸汽动力工厂。庞大的铁路网的建设彻底改变了运输方式,促进了货物和人员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与此同时,蒸汽技术的创新也带来了工业生产的显著增长。这些技术进步带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纺织业和制造业。工业的扩张使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一体化的市场经济过渡成为可能。金融市场和银行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这一爆炸式增长提供了所需资金。工业化也带来了快速的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中心大幅转移。城市的吸引力和新工厂的就业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主要来自爱尔兰和德国的大量移民被北方的经济机遇所吸引,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这些移民不仅为工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劳动力,也为美国社会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重大变化。一个独特的工人阶级的出现以及对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重视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化经济的转变为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19 世纪中期北方的市场革命决定了美国向现代综合经济体系的转型。技术进步、工业增长、城市化以及文化和社会变革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局面,为美国经济实力奠定了基础,并在未来几个世纪中经久不衰。

19 世纪中期美国北部的市场革命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引进了新技术和运输系统,特别是铁路和蒸汽动力工厂。这些创新加速了生产,刺激了工业增长,使社会从以农业为主的结构转变为繁荣的工业化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同时,大量移民,尤其是来自爱尔兰和德国的移民的涌入,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移民提供了工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扩张,改变了北方的城市面貌。相比之下,美国南部则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仍然忠实于农业经济。南方经济以棉花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为中心,与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对劳动力的依赖密切相关。对农业的集中和对奴隶制的依赖造成了北方和南方之间深刻的经济和社会鸿沟。这种经济上的分歧,再加上这两个地区在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北方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与南方的农业和奴隶制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加剧了在奴隶制、贸易和州权利等问题上的分歧。这些根本分歧塑造了美国历史,导致了一场决定美国未来几代人命运的冲突。

19 世纪中期美国的市场革命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经济变革时期,其核心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铁路和运河的建设改变了美国的经济格局,促进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一体化。在这一变革时期,国家的北部、南部、东部和西部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铁路和运河不仅使北部工业区的货物出口到其他地区,还成为人员、思想和文化的通道。这有助于形成更加统一的国家认同,在国家饱受地区紧张局势困扰的时候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它促进了工业的扩张和城市中心的发展,尤其是在北部地区。城市成为移民和工人的聚集地,激发了创新和创业文化。市场现在能够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这些变化也影响了该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微妙平衡。北方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而南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农业国,依赖奴隶制。经济和文化差异扩大,为最终导致南北战争的紧张局势奠定了基础。市场革命重新定义了美国人做生意和日常生活的方式。它塑造了一个快速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将各个地区联系在一起,刺激了创新和增长,但也加剧了分歧,考验着国家的复原力。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是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美国进入繁荣与冲突新时代的引擎。

商业化是 19 世纪美国经济剧变的标志,它改变了社区的生活和商业方式。在此之前,许多定居者社区都处于主流经济的边缘,依靠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有限的贸易。以物易物和自给自足往往是主要的生存手段。随着商业化的到来,该国的经济活动和交易中货币的使用有所增加。以物易物被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所取代,人们更加依赖市场体系。这导致了城市和工业中心的发展,吸引了工人和企业家前来寻找新的经济机会。然而,这种转型并非没有挑战。商业化往往导致传统社区和家庭结构受到侵蚀。对市场经济的重视削弱了曾经作为美国社会核心的社区和家庭纽带的重要性。在许多情况下,价值观和传统被生产、消费和经济增长所取代。市场革命和商业化也为新的工商业形式打开了大门。技术创新、铁路和运河的建设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兴起,都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具活力、相互联系更紧密的经济格局。简而言之,商业化是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现代工业社会奠定了基础。它将农村和孤立的社区转变为一个经济上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国家。但这种经济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紧张局势,尤其是对传统社区和家庭价值观的侵蚀。这种转型的复杂性反映了进步和增长的细微差别,揭示了在商业化社会中生活的机遇和代价。

工业化是 19 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过程,它重组了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工业化是指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其特点是机器的使用和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应用。它标志着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过渡,以及可互换部件的大规模生产。这一革命性进程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工业化最显著的方面之一就是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机械化使得用更少的劳动力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成为可能。机械化还使产品标准化成为可能,从而降低了成本,使更多的消费者更容易获得商品。工业化还对劳动力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熟练工人来管理精密机械,这改变了工作性质,需要新的技能和培训。与此同时,机械化减少了对某些类型的体力劳动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就业结构的改变。除经济变化外,工业化还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快速的城市化、人口向工业中心的集中以及往往艰苦的工作条件,在卫生、教育和住房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工业化还导致自然资源消耗增加和污染加剧。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了创新、增长,并改善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工业化也带来了挑战和矛盾,尤其是在工作条件、社会公平和环境影响方面。了解工业化的这些不同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和经济如何发展,以及伴随技术和经济进步而来的选择和权衡。

19 世纪美国的工业化是该国经济和社会历史的转折点。我们可以分几个段落来分析这一转变,突出这一深刻变革的不同方面。工业化的特点是大规模工业设施的建设。新技术和制造方法的应用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彻底改变了商品的生产方式。这为更具活力和多样化的经济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社会变化之一,是劳动人口中工薪阶层比例的增加。1800 年,约 10%的劳动人口是工薪阶层,但到 1860 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约 40%。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工厂工作岗位的增加和农业工作的逐渐减少,反映了工作和就业性质的根本转变。工业化也刺激了快速城市化。随着人们搬到城市地区的工厂工作,新的城镇和村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有的城市中心也迅速扩张。这不仅改变了地理面貌,也导致了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之,这些变化对美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为财富和进步创造了新的机遇,但也引发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紧张关系的问题。政府的作用、劳工运动的兴起以及关于监管和改革的争论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美国的工业化时期是快速和彻底转型的时期。工业的发展、劳动力的变化和城市化重新定义了美国的经济和社会。这些变化至今仍在影响着美国,了解这段历史时期对于把握当今的社会经济动态至关重要。

美国的经济增长(1700-1850 年)。

美国的工业化时期给东北地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这一重要转变。在这一时期,美国东北部是美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大型工厂的兴建,尤其是纺织业的兴建,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由自由、自给自足的农民定居者组成的国家的传统形象被打破。这种经济转型创造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妇女和女孩在工厂就业,尤其是在纺织业。许多妇女和女孩在婚前就在这些工厂找到了工作,为家庭收入做出了贡献。这不仅提高了许多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开始改变社会对妇女在经济中的作用的看法。工资收入的增加和快速城市化导致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人们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改变了家庭和社区结构。工厂的工作条件也提出了有关工人权利、劳资关系和社会公正的新问题。这些变化对美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也加剧了不平等和社会矛盾。妇女在经济中的新兴角色为更广泛地讨论性别权利和平等铺平了道路。城市化重新定义了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工业化时期是美国,尤其是东北部地区快速变革和转型的时期。它重塑了经济、社会甚至国家身份。了解这些变化及其长期影响,可以为我们洞察美国当代的挑战和机遇提供重要启示。

19 世纪美国工业化的扩张不仅重塑了经济,还对日常生活和传统的男女角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变化的细微差别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探讨。在这一时期,许多工厂工人(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工作日很长,晚上还经常加班。工作条件往往很艰苦,工资也很低。这反映了当时工业经济刚刚起步,工人经常受到剥削的残酷现实。除了在工厂工作,一些妇女还找到了在家工作的机会。根据与工厂签订的合同,她们从事使用辛格机器缝制衣服等工作。虽然这些在家工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工资往往很低,反映出对女性劳动力剥削的另一个方面。妇女在这些工厂和家庭合同中的工作使她们能够赚取额外收入,为家庭经济做出贡献。这对工人阶级家庭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提供了机会,也给必须兼顾家庭和职业责任的妇女带来了额外的压力。这也开始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妇女越来越多地参与工作生活,并承担起家庭以外的责任。这不仅扩大了妇女的机会,也对性别平等和家庭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女性劳动力,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工业化刺激了对消费品的需求,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工业化时期给美国工人的生活带来了复杂、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变化。经济机遇伴随着挑战和剥削。妇女在工业经济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开辟了新的途径,但也暴露出持续存在的不平等。了解这些动态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美国在这一关键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

美国的工业化时期不仅改变了经济和劳动力,还对教育系统,尤其是教师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经济扩张,人们越来越需要教育来培养劳动力和教育公民。因此,国立学校系统的发展是对这些社会需求的自然回应。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教师职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意识形态强调母性的理想,认为妇女是儿童的天然监护人和教育者。因此,妇女在家庭中的传统角色被延伸到了学校,她们被视为学生的母亲形象。妇女作为天然教育者的角色使教师职业成为她们合适且受人尊敬的职业选择。这使得妇女能够在不违反当时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进入职业领域。母亲的理想与教师职业之间的这种兼容性,使得进入教师行业的女性人数大幅增加。她们为教育带来了女性的气息,并帮助塑造了下一代公民。随着国立学校系统的扩大,女教师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有助于促进全民教育和扫盲。这使得更多的儿童能够接受教育,扩大了特权阶层以外的受教育机会。美国工业化时期的教师职业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它展示了性别角色是如何被用来塑造这一职业的,以及这一职业本身是如何帮助促进教育和扫盲的。它是经济和工业变革如何对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教育和妇女的角色)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的完美例证。

美国工业化时期工人阶级的斗争充满了独特的挑战,凸显了工人阶级处境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在工业化时期,大量工人的工作条件往往是艰苦和不人道的。对许多人来说,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工作条件危险是常态。随着移民的涌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往往过剩。这使得工人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就更好的工作条件进行谈判,因为雇主可以轻而易举地取代那些要求改善工作条件的人。工人阶级往往因民族、种族和性别而分化。这些分歧使得工人很难组织起来,建立统一战线,争取工人的权利。偏见和内部矛盾往往阻碍工人的团结。组织工会困难重重,经常遭到雇主的激烈反对,有时甚至遭到政府的反对。工人表达不满的途径有限,而且往往无效。美国的情况与拉丁美洲不同,在拉丁美洲,工人阶级面临的挑战可能是由政治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每个地区特有的社会和文化条件等不同因素形成的。美国工业化时期工人阶级的斗争表明,情况可能是多么复杂和困难。工作条件、内部分歧和组织挑战造成了工人为改善生活条件而斗争的局面。这说明了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所固有的挑战,并突出了深入细致地了解影响这些动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移民[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19 世纪中叶,美国经历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人口爆炸。在高生育率和大量移民涌入的推动下,人口增长在许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口从 1800 年的 530 万增长到 1860 年的 3150 万,这一变化对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是现有人口的高繁殖率。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人口自然增长。这种内部增长为社会变革铺平了道路,刺激了经济,创造了对更多服务和机会的需求。除自然增长外,来自欧洲(尤其是爱尔兰和德国)的大量移民也对人口爆炸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经济机会和自由的承诺吸引了成千上万寻求更好生活的人。这些移民不仅促进了人口增长,还使美国文化更加多元化。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向西扩张、城市发展和工业化。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而城市化则将城市转变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的多样化也导致了生活方式和家庭角色的变化,影响了国家的社会结构。人口爆炸并非没有矛盾。它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分歧,尤其是在奴隶制和政治代表权问题上。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人口增长是导致南北战争的紧张局势的一个因素。美国 19 世纪中期的人口爆炸是美国历史上引人入胜的一章。它不可磨灭地塑造了美国,影响了美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了解这一时期及其影响,就能更好地把握美国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标志着这一关键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美国是如何渡过这些挑战的,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视角,让我们了解美国今天仍具有的韧性和适应性。

19 世纪中叶,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从欧洲到美国的大规模移民潮。这一关键时期促使美国人口爆炸,塑造了美国的发展轨迹。拿破仑战争使欧洲满目疮痍、动荡不安。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遭到破坏,小农经济衰落。面对极端贫困和缺乏经济前景,许多欧洲人被美国的机遇和繁荣所吸引,前往美国避难。1848 年是一个关键的日子,通常被称为 "革命之年 "或 "民族之春"。许多欧洲国家因抗议和起义而震动。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不满。这些政治动荡促使更多的人移民美国。除政治动荡外,许多移民还在逃避宗教和政治迫害。大饥荒,尤其是爱尔兰的大饥荒,加剧了这种状况,迫使更多的人到美国寻求新的未来。欧洲的情况错综复杂,从战争到革命和经济危机,导致 19 世纪中叶出现了大规模移民美国的浪潮。这些移民不仅促进了美国的人口增长,还对美国的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到来标志着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美国注入了活力和多样性,使美国至今依然丰富多彩。

19 世纪中叶是爱尔兰和美国历史的转折点,爱尔兰大饥荒的悲剧对两国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大饥荒在爱尔兰语中又称 "An Gorta Mór",是爱尔兰深陷苦难的时期。1845 年至 1849 年间,一种名为晚疫病的疾病摧毁了马铃薯作物,而马铃薯是当时大部分人口的主食。结果是一场毁灭性的饥荒,约有一百万人死于饥饿或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饥荒不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还破坏了爱尔兰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稳定。对马铃薯的依赖使整个社区陷入贫困。贫困加剧,家庭破裂,当时管理爱尔兰的英国当局对危机的处理不当动摇了人们的信心。饥荒促使许多爱尔兰人到其他地方寻找更好的机会,美国成为热门目的地。1830 年至 1860 年间,美国近 45% 的移民来自爱尔兰。他们寻求的不仅是食物和工作,还有美国提供的自由和机会的承诺。爱尔兰移民大量涌入美国,促进了美国人口爆炸,但也带来了融合方面的挑战。爱尔兰移民经常遭遇偏见和歧视。然而,他们带来了凯尔特人的传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帮助塑造了美国的身份和文化。他们的存在也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和劳工运动。爱尔兰大饥荒以及随后移民到美国的情况,是对自然灾害如何重塑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产生超越国界的冲击波的一次深刻研究。这段时期的记忆在爱尔兰-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永存,并继续提醒人们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脆弱,以及克服逆境和在异国他乡创造新生活的能力。

19 世纪中期,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在这一时期,不仅有前面提到的爱尔兰移民,还有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其他民族的移民。这些移民对美国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城市化、农业增长和文化多样化来探讨。

许多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移民被中西部肥沃的土地所吸引,他们可以在那里建立农场,开始新的生活。这些移民通常都有务农经验,并试图利用美国农业提供的机会。这些新移民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辛勤劳作的传统,帮助中西部地区成为美国的粮仓。他们的到来刺激了当地经济,巩固了美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地位。其他移民则不那么富裕,通常也没有务农经验,他们定居在纽约和波士顿等港口城市。这些城市成为数百万移民的入境点,并迅速成为经济机会中心。大量移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迅速发展。移民在工厂、仓库和造船厂工作,推动了美国工业革命。大量廉价劳动力使美国成为新兴的工业强国。大量移民涌入城市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纽约的小意大利和唐人街等街区已成为美国文化马赛克的象征。各民族的饮食、音乐、语言和传统丰富了美国的文化景观。19 世纪中叶的移民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无论是中西部的农业发展,还是大城市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移民都在美国的变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留下的遗产继续影响着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反映了美国作为一片充满机遇和多样性的土地的承诺和可能性。

19 世纪中叶黑人从南方向北方移民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在人口爆炸中发挥了作用,还对文化、社会和民权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移民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逃避南方日益严重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法。1857 年最高法院对 "德雷德-斯科特案 "的判决,确认黑人不是受宪法保护的公民,加剧了这种状况。此外,北方经济机会更多,法律限制更少,生活更美好的前景也吸引了许多黑人。这种移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地下铁路,这是一个复杂的路线网络,也是逃亡奴隶的安全避难所。贵格会教徒和其他热心的废奴主义者在为寻求到达北方的奴隶提供帮助和安全避难所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移居北方的黑人通常在城市定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他们在工厂、造船厂和家政服务等各行各业找到了工作。他们的到来加强了北方的经济,促进了北方的工业发展。移民也影响了北方城市的文化。非洲人在音乐、舞蹈、饮食和文化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丰富了这些社区,并为未来的文化运动(如哈莱姆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19 世纪中叶黑人从南方向北方移民是一个关键时期,它不仅影响了美国的人口结构,也影响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面貌。它凸显了当时的种族不平等,激发了废除奴隶制的动力。它还为下个世纪形成的民权斗争奠定了基础。这种移民与欧洲移民的结合塑造了美国独特而多样的身份,展示了人口迁移如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贫富差距[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19 世纪中期美国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社会和经济结构变化这一复杂过程的体现。19 世纪的美国以工业革命为标志,这是一个工业迅速扩张和技术革新的时期。大规模生产商品的能力使一些企业家变得异常富有。约翰-洛克菲勒(石油)、安德鲁-卡内基(钢铁)和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铁路)等人通过主宰各自的行业获得了巨额财富。这些 "枭雄 "通过消灭或吞并竞争对手、控制原材料和操纵价格,设法集中权力和财富。在工业精英积累财富的同时,工人阶级却在为生存而挣扎。许多工人,尤其是移民,工资微薄,工作条件恶劣。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往往很危险,工人几乎得不到任何保护。贫困还导致大城市出现棚户区。整个家庭居住在不符合标准的住房中,既没有卫生设施,也没有适当的医疗服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另一个特点是金融和工业贵族的形成。这个精英阶层由老牌家族和新贵组成,他们控制着国家不成比例的财富份额。罗斯福家族和惠特尼家族等起源于殖民地商人精英的家族继续发挥着重要影响,他们往往将财富与公共服务和慈善事业相结合。19世纪中期美国的贫富差距反映了一个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时期。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出现既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既有赢家,也有输家。这一时期奠定了现代经济的基础,包括今天依然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从这一时期汲取的经验教训继续为有关工业监管、工人保护、财富公平分配和经济精英的社会责任的辩论提供借鉴。

19 世纪中叶,罗斯福家族和惠特尼家族是美国富商阶层精英的一部分。罗斯福家族是一个在美国历史上根基深厚的显赫家族。他们的财富主要来自航运和进口。后来,他们也成为了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家族成员担任了重要的公共职务,如西奥多-罗斯福,他于 1901 年成为总统。惠特尼家族是另一个商人精英的象征,他们通过棉花贸易发家致富。他们在商界和政界的财富和影响力也非常显著。

中央公园创建于 1858 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为纽约市中心提供一个绿色休闲空间。但除了作为公共公园的作用外,它还象征着当时的阶级分化。中央公园的设计和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富人最喜爱的休闲场所。精心设计的园地、精致的活动和整体氛围更符合精英阶层的品味和兴趣,而不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穷人往往很少或根本无法进入中央公园。无论是由于地理位置、社会规范还是游览公园的间接费用,中央公园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精英阶层的专属领地。19 世纪中期,美国正在经历一场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标志的快速变革。罗斯福和惠特尼等家族代表了新富精英阶层的崛起,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与工人阶级的不稳定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公园可以被视为这种不平等的缩影,反映了一个机会和优势分配不均的社会。从这个时代可以窥见塑造现代美国的紧张关系和挑战,包括不平等和社会公正等持久问题。

到 1860 年,美国最富有的 5%的家庭控制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财富。

19 世纪中叶是美国快速变革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发展和向西扩张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得到发展,为一些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致富机会,但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到 1860 年,最富有的 5%的美国家庭控制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财富",这一说法凸显了这一时期美国惊人的经济状况,值得进一步分析。19 世纪中叶是美国快速变革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发展和向西扩张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展起来,为一些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致富机会,但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能够利用这些经济机遇的个人和家庭往往能够积累大量财富。工业大亨、大地主和成功的企业家等 5%的人控制着国家的大部分财富。他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还影响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财富的集中造成了明显的贫富差距。尤其是工人阶级和移民,常常面临低工资和不稳定的生活条件。财富往往与政治权力挂钩,使经济精英能够影响有利于他们的法律法规。财富还影响着城市发展,纪念碑、公园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是为了反映和服务于富裕阶层的利益。1860 年美国财富的集中不仅仅是一个统计事实,而是一种深刻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现象。它提出了关于公平、机会和民主价值观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在产生共鸣。

肯尼迪王朝在美国的历史,以及 19 世纪中期影响许多爱尔兰移民政治态度的事件,提出了几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9 世纪 40 年代的爱尔兰饥荒导致了大规模移民美国的浪潮。许多爱尔兰移民发现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在纽约等城市生活贫困。这种贫困加上对爱尔兰人的敌意和偏见,常常导致社会紧张甚至暴力。例如,1863 年的纽约骚乱部分就是由这些紧张局势引发的。面对歧视和经济挑战,许多爱尔兰人想方设法在美国社会站稳脚跟。对许多人来说,这包括参与政治,而民主党成为他们中许多人的天然盟友。事实证明,这一联盟经久不衰,并帮助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肯尼迪家族是爱尔兰裔美国人成功和政治影响力的一个突出例子。他们的崛起是循序渐进的,他们的成就与美国的历史紧密相连。

  • 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美国第 35 任总统,以其人格魅力以及在民权和冷战问题上的进步立场而闻名。
  • 罗伯特-肯尼迪 司法部长和总统候选人,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公正。
  • 泰德-肯尼迪 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卫生、教育和社会正义立法的主要参与者。

肯尼迪家族仍然是美国政治中一支具有影响力的力量,代表着对自由和进步理想的承诺。他们留下的遗产既复杂又有争议,但仍是美国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 世纪中叶爱尔兰移民的处境、他们的政治反应以及肯尼迪家族的崛起,都是移民、贫困、政治和身份认同如何在美国历史中交织的例证。它凸显了融合和代表性的挑战,以及政治参与带来有意义的社会变革的潜力。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篇章,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尤其是在有关移民、不平等和国家认同的辩论中。

19 世纪中叶的美国,就非裔美国人,尤其是自由非裔美国人的权利和地位而言,是一个极度矛盾和冲突的时期。生活在北方城市的自由非裔美国人常常被视为对白人工作和工资的威胁。这种观念经常导致工作场所的歧视和敌意。虽然获得了自由,但这些人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工作,几乎没有晋升的机会。与非裔美国人社区的对立有时会演变成公开的暴力。白人暴徒袭击非裔美国人及其财产的种族骚乱屡见不鲜。一个臭名昭著的例子是 1863 年的纽约征兵骚乱,在这次骚乱中,非裔美国人被处以私刑,他们的财产被毁。种族隔离和种族主义盛行,即使在北方各州也是如此。非裔美国人常常被排除在公立学校、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之外。这些法律和做法反映出制度化的种族主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即使民主扩大到包括更多的白人男性,非裔美国人也越来越多地被排除在投票和政治参与之外。这种排斥往往被写入法律,形成了一种明确以种族来决定投票资格的制度。反对这些不公正现象的斗争为现代民权运动奠定了基础。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等人和美国反奴隶制协会(American Anti-Slavery Society)等组织为促进非裔美国人的权利和尊严不懈努力。但是,通往平等的道路漫长而充满障碍,直到 20 世纪中叶才发生了重大变化。19 世纪中叶对于非裔美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形式上的自由与普遍的歧视、暴力和排斥并存。这凸显了争取种族平等斗争的复杂性,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如何在今天围绕美国种族问题的辩论和挑战中产生共鸣。向一些人提供民主权利,同时却限制另一些人的民主权利,这种悖论有力地提醒人们,即使在民主制度下,不平等和歧视也可能制度化。

即使在通常被认为在民权方面更为自由和进步的北方各州,非裔美国人在法律和社会面前也远非平等。各州的法律差异很大。在一些州,如马萨诸塞州,非裔美国人可以出庭作证,而在另一些州,如加利福尼亚州,非裔美国人则被禁止针对白人作证。这些法律上的不平等造成了这样一种制度:非裔美国人的权利和特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居住地。获得工作的机会也受到严重限制。非裔美国人往往被排除在技术和工业工作之外,只能从事低薪体力劳动。工会本可以帮助保护工人的权利,但却经常将非裔美国人排除在工会队伍之外。即使在那些承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州,社会隔离也是司空见惯。非裔美国人常常被排除在公共场所、学校和交通工具之外,或被归入社会中的单独和低等阶层。北方的非裔美国人对这些不平等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经常利用法院来挑战歧视。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等领袖人物大声疾呼,主张平等和正义。

歧视和种族隔离往往迫使非裔美国人生活在拥挤、破旧的城区,即通常所说的贫民区。这些居民区往往缺乏足够的公共服务,就业和教育机会有限。尽管存在这些挑战,非裔美国人通过建立自己的机构表现出了强大的复原力。这些机构包括教堂、学校、企业和民间组织,它们为社区提供服务,并给予支持和声援。在非裔美国人经常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的时候,这些机构在保护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和愿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人认为向北方各州移民是为了逃避南方更加明显和系统的压迫。尽管北方的生活远非理想,但它提供了相对更多的机会和自由。

南方:黑人奴隶制与白人特权[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1800 年至 1860 年间,由于棉花种植和奴隶贸易的扩张,美国南部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增长。1793 年,伊莱-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这是一项重大创新,从根本上提高了棉花种植的生产力。它使从棉籽中分离棉纤维的过程更加快捷高效,促进了南方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奴隶制是这一繁荣经济的支柱。种植园主使用奴隶劳动种植和收获棉花,并从事其他农业和家务劳动。种植园的生活往往是残酷和不人道的,奴隶几乎没有权利,他们经常遭受暴力和严厉的惩罚。尽管奴隶制使种植园主和其他富裕白人精英群体受益,但它也造成了一个僵化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权利和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族。南方许多不拥有奴隶的贫穷白人也因奴隶制而在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在与奴隶劳工竞争。南北战争后奴隶制的结束并没有结束这些不平等。几十年来,歧视、种族隔离和经济压迫继续影响着南方和全国各地的非裔美国人。这些历史不公正的影响至今仍存在于美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尤其是教育、就业和住房等领域。19 世纪南方在棉花种植和奴隶制的推动下实现经济增长的故事,有力地说明了财富和权力是如何以牺牲人权和尊严为代价积累起来的。它提供了关于不平等和剥削的代价和后果的重要教训,在当代美国关于种族、正义和机会的辩论中继续引起共鸣。

1907 年拍摄的棉花种植园全景照片,名为 "棉花大王"。

棉花王[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这说明了富裕且有影响力的种植园主(通常被称为 "棉花大王")与被奴役黑人所处的残酷环境之间的鲜明对比。英国和美国北部纺织业的迅速扩张创造了对原棉前所未有的需求。南方气候宜人,奴隶劳动力众多,是满足这一需求的理想之地。这些大型棉花种植园主在南方经济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他们不仅控制着生产,还控制着棉花的运输和销售。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该地区,对国家政治,尤其是奴隶制问题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棉花种植园的工作条件往往极其恶劣。白天漫长而疲惫,奴隶们遭受着严厉的体罚。许多奴隶与家人分离,得不到任何教育或自我完善的机会。虽然 "棉花大王 "们日益富裕,但绝大多数南方白人并不拥有奴隶,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富裕的种植园主和大多数白人之间的这种反差造成了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紧张。以奴隶制和棉花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在南方留下了持久的遗产。南北战争后,南方努力实现经济多元化,种族和经济不平等依然存在。棉花种植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耗尽了土壤,造成了长期的农业问题。19 世纪 "棉花大王 "的崛起和南方棉花种植的扩张是美国历史上复杂而重要的篇章。它们展示了财富和权力如何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同时揭示了基于剥削和不平等的经济体系所带来的人类和社会代价。

伊莱-惠特尼于 1793 年发明的轧棉机是南方经济转型和奴隶制度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轧棉机出现之前,棉花必须手工轧制,这是一个漫长而费力的过程。伊莱-惠特尼的机器可以更快地完成这项工作,从而提高产量。棉花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作物的利润更高,促使种植园主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这种扩张遍及整个南方,包括新的领地和州。棉花生产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导致了对奴隶需求的增加。19 世纪,南方的奴隶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了一种数百万人被非人化、仅被视为财产的制度。棉花产量的增加对美国以外地区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欧洲纺织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国际棉花贸易网络。这加强了南方的经济,并赋予其相当大的影响力。尽管轧棉机的发明为一些人带来了经济繁荣,但也加剧了不平等,给许多人带来了痛苦。对奴隶制的日益依赖强化了种族主义和压迫制度,其影响至今仍可感受到。轧棉机的发明是一个雄辩的例子,说明了技术创新如何对社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虽然轧棉机促进了经济增长,并将南方塑造成一个 "棉花王国",但它也强化了残酷的奴隶制,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轧棉机(1869 年)。

19 世纪美国南部棉花产业的快速发展既是经济繁荣的动力,也是深刻而持久的争议的根源。棉花出口的爆炸式增长使许多种植园主富裕起来,并刺激了南部经济的发展。全球对棉花的需求创造了蓬勃的贸易活力,使南方成为经济强势地区。这种经济增长与奴隶制密不可分。1770 年至 1860 年间,奴隶数量翻了两番多,尽管国际奴隶贸易在 1808 年被禁止,但国内奴隶贸易和自然增长使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得以延续和扩大。南方对奴隶制的依赖以及奴隶制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加剧了与北方的紧张关系,而北方的奴隶制正在衰落,对奴隶制的态度也越来越敌视。这加剧了政治和社会冲突,最终导致内战。南方的经济实力和对奴隶制的依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影响,《1820 年妥协法案》和《1850 年妥协法案》等妥协法案试图维持奴隶制州和非奴隶制州之间不稳定的平衡。棉花产业和奴隶制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这一时期凸显的种族不平等、地区分裂和社会经济挑战仍在影响着美国社会。19 世纪棉花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例子,说明了贸易和工业如何既能带来繁荣,又能成为深刻冲突的催化剂。它还说明了经济和技术决策(如轧棉机的发明)如何产生重大的社会和道德后果。奴隶制在这个故事中的核心作用是对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人类代价的一个沉重而有力的提醒。

自然增长是 19 世纪南方奴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1808 年美国禁止进口奴隶后,自然增长成为增加奴隶人口的主要手段。必须指出的是,这种 "自然增长 "是在残酷控制和胁迫的背景下发生的。奴隶主为了增加劳动力,往往鼓励奴隶强制生育。他们拆散家庭、贩卖子女,奴隶的家庭生活往往岌岌可危、不稳定。棉花种植园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奴隶作为 "财产 "的经济价值加剧了这些虐待行为。奴隶数量的增加及其向棉花产区的集中,是南北战争前南方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些趋势对美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剧了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奴隶制问题是许多重大辩论和妥协的核心,棉花产业的发展和对奴隶劳动的相应依赖加剧了这些分歧。美国的奴隶制历史,特别是棉花产业中奴隶制的扩张,仍然是美国历史的核心和有争议的方面。其影响和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

在 19 世纪的美国南方,一个以不人道和落后的劳动制度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棉花产业处于经济现代化的前沿,拥有轧棉机等技术创新,全球贸易将南方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种植园主和奴隶贩子使用先进的会计、管理和组织方法,南方经济融入了新生的资本主义体系。另一方面,这一体系的基础是对大部分人口的彻底非人化。奴隶像财产一样被买卖,他们的劳动被暴力和胁迫所榨取。他们的日常生活往往被剥夺、虐待,完全没有自由和权利。种植园主的财富和经济进步就是建立在被奴役者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经济现代化与人类压迫的结合是美国历史上最惊人的悖论之一。它凸显了奴隶制不仅植根于南方的文化和社会,而且植根于南方的经济。这些古老元素与现代元素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南北战争之前帮助塑造了政治和社会,并继续影响着美国人理解这段历史的方式。这些生产方式的共存也对美国的经济、社会和种族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其影响至今仍可感受到。

19 世纪美国南方的二元社会建立在自由白人和被奴役黑人之间的巨大鸿沟之上,这种复杂而有害的结构继续影响着当代美国社会。南方的经济深深依赖于奴隶制。被奴役者在种植园、矿山和运输业从事繁重的劳动。种植园主只占白人人口的一小部分,却控制着大部分财富和权力。这些经济财富依靠那些被奴役和非人化的人。旨在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法律和政策强化了这种经济制度。严格的奴隶制法律控制着被奴役者的生活,而贫穷的白人在社会等级中被置于奴隶之上。这些法律创造了一个积极支持白人和黑人之间对立的法律体系。除了经济和法律,这种分化还深深扎根于南方的社会和文化等级制度中。态度、传统和信仰强化了白人高人一等、黑人低人一等的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在废除奴隶制后仍长期存在,影响着后代。自由非裔美国人: 自由非裔美国人的存在增加了南方种族制度的复杂性。尽管他们是自由的,但他们往往受到歧视性法律的约束,被剥夺了许多权利。他们岌岌可危的处境证明,这种制度已经超越了奴隶和自由人之间的简单划分。这种社会结构的影响至今仍可感受到,特别是种族不平等和陈规定型观念的持续存在。19 世纪美国南部的奴隶制和白人特权制度留下了持久的遗产,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产生共鸣。要解决当代美国的种族和不平等问题,了解这个时代及其持久影响至关重要。

白人贫富差距[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在 1820 年至 1850 年这一关键时期,美国南部的社会经济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这种状况有几个相互依存的因素。南部经济深深植根于农业,尤其依赖棉花种植。种植园主通过剥削为这一繁荣产业提供劳动力的奴隶获得财富。然而,这些财富主要集中在富有的白人精英手中,使他们与大多数南方白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大多数南方白人并不是富裕的种植园主,而是农民或工人,他们往往生活贫困。他们无法获得精英阶层所拥有的财富、权力或机会。这种社会经济不平等是南方社会长期存在的紧张根源。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被剥夺了基本人权,沦为财产。他们在这种非人状态下的生存凸显了当时的道德和伦理矛盾。尽管南方与北方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但南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加依赖农业和奴隶制。这种独特的依赖性造成了其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动态,帮助扩大了两个地区之间的差距。富裕的种植园主和贫穷的大多数人之间的对立,再加上对奴隶制的依赖,造成了南方复杂的社会景观。由此产生的不平等和紧张关系为冲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促成了南北战争的爆发。了解这一时期及其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对于把握美国历史上最动荡时期之一的起源和后果至关重要。

在 19 世纪复杂且经常矛盾重重的南方,奴隶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白人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感受到它的影响,尽管只有少数白人直接拥有奴隶。只有一小部分南方白人(约 1.5%)拥有五个以上的奴隶。这一小部分精英主要负责大规模农业和该地区的大部分财富。大多数白人(约 64%)并不拥有奴隶,但却间接受益于奴隶制。被奴役者从事最艰苦、最不理想的工作,使贫穷的白人能够获得更具吸引力、收入更高的工作和机会。一个特别能说明问题的机制是 "奴隶借贷 "制度,即种植园主将奴隶借给小农和佃农。作为交换,这些白人可以从奴隶劳动中获益,而无需直接拥有奴隶。这些安排在将奴隶制的经济利益扩大到更广泛群体的同时,也放大了与被奴役者非人化和受压迫相关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此多的人从这一制度中受益,凸显了深刻的社会和伦理矛盾,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19 世纪南方的奴隶制不仅仅是富有的种植园主的事。它以一种影响大多数白人生活的方式融入了经济和社会,即使那些并不直接拥有奴隶制的人也是如此。这使得奴隶制成为南方社会的主导力量,同时也助长了最终导致南北战争的紧张局势和矛盾。了解这些细微差别对于理解奴隶制对美国民族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 19 世纪,许多南方白人崇尚自由和自力更生的独立农民理想,这为我们了解奴隶制如何在该社会中得到合理化和维持提供了引人入胜的视角。许多南方白人,尤其是小农和佃农,将自己视为独立和自给自足的个体。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和决心谋生,当时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政党民主党就体现了这一形象。这些白人认为奴隶制是他们获得自由和自主的必要条件。被奴役者的劳动被视为经济和社会运转的必要条件,因此也是他们保持自身独立的必要条件。这种自相矛盾的观点导致许多南方白人大力支持奴隶制,他们认为白人的自由与奴隶制的延续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自力更生和经济独立与剥夺被奴役者同样权利的制度联系在一起。北方日益壮大的废奴运动和南方被奴役者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这一信念进行了考验。这些相互冲突的理想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迫使国家面对奴隶制核心的道德和伦理矛盾。19 世纪南方独立农民的自由和自治理想说明了奴隶制文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它展示了一个以压迫和非人化为基础的制度是如何与独立和自由的价值观交织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一个既有弹性又极不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这种微妙平衡的破坏是导致南北战争和随后美国国家转型的关键因素。

美国南北战争是南方文化和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紧张关系和矛盾的结果,这场冲突在 1861 年至 1865 年间使美国四分五裂。独立农民自由和自力更生的理想信念,以及白人的自由取决于奴隶制的信念是如何形成这些紧张关系并导致战争的。南方被独立农民的自由和自治理想所激励,这种价值观深深扎根于集体意识之中。这一理想美化了自营职业和个人财产所有权,即使是贫穷的白人也不例外。矛盾的是,这种自由观念与奴隶制密切相关。即使是最贫穷的白人也认为,他们的自主权和特权地位与被奴役黑人的屈辱和压迫直接相关。奴隶制与自由理想的这种紧密联系导致了对任何废除或改变现状的尝试的激烈抵制。仅仅是种族平等的建议就被视为对南方身份及其生活方式的威胁。面对废奴和社会变革的压力,南方选择了脱离联邦。这一戏剧性的选择是一种绝望的尝试,目的是保护奴隶制,维持一个白人被视为优越和享有特权的社会。个人自由和集体奴役这对相互冲突的理想在内战前的南方形成了一个脆弱的社会结构。这些价值观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最终导致南北战争的强大催化剂。了解这一复杂的动态,有助于深入了解战争的性质、奴隶制的遗留问题以及美国目前为争取平等和正义而进行的斗争。

美国内战前几年的复杂性在于价值观、信仰和立法如何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高度分裂和动荡的社会。独立农民的自由和自治理想对南方白人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也不例外。这一理想与白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取得成功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种自由的理想与奴隶制的现实相悖,奴隶制提供了维持南方经济所需的劳动力。白人的自由取决于黑人的奴隶制,这一信念造成了深刻的道德和伦理矛盾。南方的法律强化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分离,剥夺了黑人的基本权利和特权,无论他们是自由人还是奴隶。这种立法强化了白人优越感和奴隶制必要性的信念。不断与被奴役者的悲惨境遇进行比较,让贫穷的白人觉得自己是白人贵族的一部分。即使贫穷,他们也觉得自己比黑人有特权。富有的种植园主利用这些信念动员贫穷白人支持民主党。他们捍卫奴隶制和种族现状,依靠的是种族团结而不是经济阶级。这些因素最终共同导致了内战。白人之间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对废除奴隶制的不妥协态度以及对失去种族特权的恐惧将紧张局势推向了爆发点。内战前的南方社会是一个由相互冲突的信仰、种族特权和经济紧张局势组成的复杂混合体。统治精英操纵和利用这些因素的方式为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创造了条件。由此引发的冲突不仅是一场关于奴隶制未来的斗争,也反映了平等、正义和身份认同所面临的深刻挑战,而这些挑战仍在影响着今天的美国。

附件[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 Nacional, Defensa. “2 De Marzo De 1836, Texas Declara Su Independencia.” Gob.mx, www.gob.mx/sedena/documentos/2-de-marzo-de-1836-texas-declara-su-independencia.
  • Barker, Nancy N. (July 1967). "The Republic of Texas: A French View". The South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71.
  • Calore, Paul (2014). The Texas Revolution and the U.S.–Mexican War A Concise History. Jefferson, NC: McFarland. ISBN 978-0-7864-7940-5.
  • Edmondson, J.R. (2000). The Alamo Story: From Early History to Current Conflicts. Plano, TX: Republic of Texas Press. ISBN 1-55622-678-0.
  • Hardin, Stephen L. (1994). Texian Iliad –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Texas Revolution.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ISBN 0-292-73086-1. OCLC 29704011.
  • Vazquez, Josefina Zoraida (July 1985). translated by Jésus F. de la Teja. "The Texas Question in Mexican Politics, 1836–1845". The South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89.
  • Weber, David J. (1992). The Spanish Frontier in North America. Yale Western Americana Serie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5198-0.
  • Winders, Richard Bruce (2004). Sacrificed at the Alamo: Tragedy and Triumph in the Texas Revolution. Austin, TX: State House Press. ISBN 1-880510-81-2.
  • Morrison, Michael A. "Martin Van Buren, the Democracy, and the Partisan Politics of Texas Annexation".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61.4 (1995): 695–724. ISSN 0022-4642. Discusses the election of 1844. online edition.
  • Polk, James K. The Diary of James K. Polk During His Presidency, 1845–1849 edited by Milo Milton Quaife, 4 vols. 1910. Abridged version by Allan Nevins. 1929, online.
  • Smith, Justin Harvey. The War with Mexico, Vol 1. Vol 2. (2 vol 1919).<
  • Ortega Blake, Arturo. Frontera de papel, tres hermanos en la Guerra México-Estados Unidos. México: Grijalbo, Random House Mondadori, 2004. ISBN 970-05-1734-9.
  • John S.D. Eisenhower. "So Far from God: The U.S. War with Mexico, 1846-1848".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 1989.
  • Crawford, Mark; Heidler, Jeanne; Heidler (eds.), David Stephen (1999). Encyclopedia of the Mexican War. ISBN 978-1-57607-059-8.
  • Bauer, Karl Jack (1992). The Mexican War: 1846–1848.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ISBN 978-0-8032-6107-5.
  • Guardino, Peter. The Dead March: A History of the Mexican-American W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ISBN 978-0-674-97234-6
  • Henderson, Timothy J. A Glorious Defeat: Mexico and Its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2008)
  • Meed, Douglas. The Mexican War, 1846–1848 (2003). A short survey.
  • Ralph K. Andrist (2015). The Gold Rush. New Word City. p. 29.
  • "Gold rush".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
  • Billington, Ray Allen, and Martin Ridge. Westward Expansio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Frontier (5th ed. 2001)
  • Billington, Ray Allen. The Far Western frontier, 1830–1860 (1962), Wide-ranging scholarly survey; online free
  • "Annexation": The July–August 1845 editorial in which the phrase "Manifest Destiny" first appeared
  • Johannsen, Robert W. "The Meaning of Manifest Destiny", in Sam W. Hayes and Christopher Morris, eds., Manifest Destiny and Empire: American Antebellum Expansionism. College Station,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89096-756-3.
  • Sampson, Robert D. John L. O'Sullivan and His Times.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3) online
  • « C’est notre destinée manifeste de nous déployer sur le continent confié par la Providence pour le libre développement de notre grandissante multitude. » (« It is our manifest destiny to overspread the continent alloted by Providence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our yearly multiplying millions »
  • Howard Zinn, Une Histoire populaire des États-Unis, 1980, Trad.fr. Agone 2002, p.177
  • Compromise of 1850
  • Compromise of 1850 and related resources fro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 Texas Library and Archive Commission Page on 1850 Boundary Act
  • Map of North America at the time of the Compromise of 1850 at omniatlas.com
  • Hamilton, Holman (1954). "Democratic Senate Leadership and the Compromise of 1850". The Mississippi Valley Historical Review. 41 (3): 403–18. doi:10.2307/1897490. ISSN 0161-391X. JSTOR 1897490.
  • Russel, Robert R. (1956). "What Was the Compromise of 1850?". Th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Souther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22 (3): 292–309. doi:10.2307/2954547. ISSN 0022-4642. JSTOR 2954547.
  • Waugh, John C. On the Brink of Civil War: The Compromise of 1850 and How It Changed the Course of American History (2003)
  • Childs, Frances Sergeant. French Refugee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1790-1800, an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Philadelphia: Porcupine, 1978. Print.
  • Blackett, R.J.M. (2013). Making Freedom: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and the Politics of Slavery.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 Curtis, Anna L. (1941). Stories of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March 31, 2012. (Stories about Thomas Garrett, a famous agent on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 Frost, Karolyn Smardz (2007). I've Got a Home in Glory Land: A Lost Tale of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 Larson, Kate Clifford (2004). Bound For the Promised Land: Harriet Tubman, Portrait of an American Hero.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ISBN 0-345-45627-0.
  • Still, William (1872).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A Record of Facts, Authentic Narratives, Letters, &c., Narrating the Hardships, Hair-Breadth Escapes and Death Struggles of the Slaves in Their Efforts for Freedom, As Related by Themselves and Others, or Witnessed by the Author. Philadelphia: Porter & Coates. (Classic book documenting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operations in Philadelphia).
  • Maier, Thomas (2003). The Kennedys: America's Emerald Kings. Basic Books. ISBN 978-0-465-04317-0.
  • The Kennedy Family. The JFK Library
  • Collier, Peter; David Horowitz (1994). The Roosevelts: An American Saga. Simon & Schuster. ISBN 0-671-65225-7.
  • Schriftgiesser, Karl (1942). The Amazing Roosevelt Family, 1613–1942. Wildred Funk, Inc.
  • William Richard Cutter. Genealogical and Personal Memoirs Relating to the Families of Boston and Eastern Massachusetts, Volume 3 (Boston: Lewis Historical Publishing Company, 1908) pp. 1400–1401.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qaK9Vz1UdDcC
  • "Racing Proud of Whitney Heritage: Three Generations of Family Prominent on American Scene; Among Founders of Jockey Club, Campaigned Abroad; Owned Two Derby Winners". Daily Racing Form at University of Kentucky Archives. 1956-05-05.
  • Frank Lawrence Owsley, "The Confederacy and King Cotton: A Study in Economic Coercion," North Carolina Historical Review 6#4 (1929), pp. 371–397 in JSTOR
  • Frank Lawrence Owsley. King Cotton Diplomacy: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1931).
  • Ashworth, John (2008). Slavery, capitalism, and politics in the antebellum Republic. 2. p. 656.</ref>

参考资料[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