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独立前夕

De Baripedia

根据 Aline Helg 的演讲改编[1][2][3][4][5][6][7]

1750 年欧洲大国在美洲殖民或宣称拥有的领土。

在独立运动爆发前夕,美洲广袤的领土大部分处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和丹麦等欧洲列强的控制之下。然而,这些土地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土著民族和部落居住的边境地区或未被殖民的领土组成的。尽管这些地区幅员辽阔,但人口相对稀少,基本上不受殖民国家的控制。它们还为那些逃离奴隶制、迫害甚至法律的人,如逃跑的奴隶、农民和罪犯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在殖民地内,各种人口混杂共存: 欧洲殖民者、被奴役的非洲人和原住民。经济基本上以农业和向欧洲出口原材料为基础,而社会等级制度则以严格的奴隶制度为主导,殖民者与被奴役者或原住民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在政治上,欧洲大都市牢牢控制着这些领土,殖民地人民几乎没有发言权或自主权。

殖民时期美洲的这种人口构成,加上土著居民的流离失所和迁移,给该地区殖民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今天,殖民化的印记在美洲的地貌上依然清晰可见。许多原住民社区仍然面临歧视和边缘化。此外,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期间,数百万非洲人被迫流离失所,奴隶制造成的悲惨后果仍然深深植根于该地区的社会结构之中。这些过去的伤痕继续影响和塑造着美洲的当代景观。

按原籍分列的人口[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在独立运动前夕,美洲的人口分布呈现出人口明显集中于特定地区的特点。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未来美国的东海岸以及南美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加勒比海、中美洲和相当于今天墨西哥的领土也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这些人口集中的地区主要是历史、经济和环境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些地区的殖民化和定居。这些地区不仅是贸易和出口的战略要地,而且提供了有利于农业和生活的可耕地和气候条件。

这些人口稠密的地区是文化和种族多样性的大熔炉。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存在的原住民拥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传统。随着殖民化的进行,欧洲人来到这里定居,带来了他们自己的传统、语言和宗教。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黑暗篇章也将大量非洲人口带到了美洲,主要是加勒比海、巴西和北美部分地区。这些非洲人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的文化和家庭,被迫主要在种植园工作。尽管饱受压迫,他们还是设法保留并改造了自己的传统、宗教和艺术,对美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异族通婚是不同种族群体结合的结果,在确定美洲文化全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混血儿是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结合的产物,已成为许多国家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区。这些人融合了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祖先的传统,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美食、音乐和传统。同样,非洲人和欧洲人的后裔--混血儿也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加勒比地区和巴西等南美洲部分地区。他们融合了非洲和欧洲的元素,对地区文化产生了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烹饪和艺术传统。这些新的种族和文化特性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美洲的文化景观,而且影响了独立后新成立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动态。今天,这些混合身份被视为在多样性中坚韧、适应和团结的象征而受到赞颂。

美洲复杂的人口历史造就了世界上最丰富的马赛克文化。土著社会从一开始就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印加人等帝国发展了复杂的政府、农业和艺术体系。随着欧洲人以及后来非洲人的到来,每个群体都带来了自己的传统、信仰和社会制度。这些文化的融合并非没有冲突或悲剧,特别是对土著人民的镇压和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交叉融合也催生了同时受到多种文化影响的新传统、音乐、舞蹈、美食和艺术形式。每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内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交融和互动历史。例如,阿根廷的探戈舞、牙买加的雷鬼舞和巴西的桑巴舞都是非洲、欧洲和本土传统交融的产物。因此,在美洲出现的国家和地区特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交流、适应和融合的动态过程的产物。这些特性在继续发展和调整的同时,也尊重构成其发展基础的复杂的多元文化遗 产。

美洲的地理位置对人口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沿海地区的资源和海上贸易路线的便利性尤为珍贵,而大陆内陆地区的人口却仍然较少。广袤的森林、山脉、沙漠和其他难以进入的地形使得定居和交流变得复杂。可航行的河流是各大洲内部贸易和交流的重要动脉。虽然与偏远的内陆地区相比,河流两岸的人口更为稠密,但却缺乏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另一方面,主要的殖民城市则是热闹非凡的活动中心。这些城市通常位于海岸或主要水道附近,是商业、行政和文化的交汇点。无论是墨西哥城、利马、萨尔瓦多、魁北克城还是费城,这些城市都吸引了大批寻找机会的定居者、商人、工匠和其他居民。据估计,1770 年美洲有 1 500 万居民,这证明了人类在这些大陆上的存在规模。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数字远远低于欧洲人到来之前的估计人口。殖民者带来的疾病对土著人口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在接触后的几个世纪里,土著人口的数量大大减少。

美洲独立前夕的种族和文化多样性深刻而持久地决定了这些国家的命运。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居住着数百万土著民族、部落和帝国的人民。即使在经历了疾病和冲突造成的大规模流离失所和损失之后,这些民族的遗产仍然在美洲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烙印。这些定居者主要来自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英国,他们将自己的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习俗带到了新大陆。作为许多殖民地的统治阶级,他们为独立后长期存在的行政和经济结构奠定了基础。大多数非洲人是作为奴隶来到新大陆的,他们在殖民地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尤其是在加勒比地区、巴西和美国南部。尽管遭受了几个世纪的压迫,但他们仍保留并改编了其遗产中的珍贵元素,将这些传统与其他群体的传统相融合,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这些群体融合了欧洲、非洲和土著文化,在殖民地社会等级制度中往往占据独特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获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在美洲国家和地区特性的演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种族和文化马赛克的复杂性对于后殖民国家的形成至关重要。每个群体都带来了自己的经验、传统和观点,影响着新兴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轨迹。这些群体之间的互动--有时和谐,有时冲突--塑造了美洲大陆的历史进程。

独立运动前夕美洲的人口分布反映了每个地区的殖民历史、经济、地理和政治。约有 7 万人生活在新法兰西,包括今天的路易斯安那和加拿大等地区。与其他一些殖民地相比,新法兰西的人口密度较低,这是由于加拿大的气候较为恶劣,贸易关系以毛皮贸易而非集约农业为主,以及来自法国的移民较为有限等因素造成的。13 个殖民地拥有约 300 万人口,是一个人口稠密、充满活力的地区。殖民地得益于大量欧洲移民、繁荣的农业和快速的经济增长。波士顿、费城和查尔斯顿等港口城市是商业和文化活动中心。西班牙总督辖区包括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中美洲,人口与 13 个殖民地相似,约为 300 万。西班牙总督辖区是西班牙帝国的主要行政和经济中心。这些地区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阿根廷、古巴、波多黎各和现在的圣多明各共和国,总人口约 400 万。每个殖民地都有自己的资源、经济和挑战。葡萄牙的巴西拥有约 150 万人口,幅员辽阔,地理位置多样。虽然其人口少于一些西班牙殖民地,但巴西资源丰富,其海岸是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重要中心。这些数字显示了殖民时期末期美洲的人口多样性和居住差异。土著居民、欧洲定居者和流离失所的非洲人之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互动塑造了每个地区自身的特点。

法属和英属西印度群岛大量奴隶人口的存在,证明了这些岛屿对欧洲殖民国家的经济和战略重要性,特别是在蔗糖、咖啡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方面。人口动态十分复杂,对文化、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属西印度群岛总人口为 60 万,是法国殖民帝国的主要据点。海地,当时被称为圣多明各,是皇冠上的明珠,人口约 50 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80%的人口是奴隶,这反映了该岛经济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尤其是蔗糖。社会是分层的,少数白人掌权,少数人是自由有色人种,绝大多数人是奴隶。英属西印度群岛的人口约为 30 万,种植园农业和奴隶制也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与法国殖民地一样,这些岛屿对英国本土经济至关重要。种植园生产糖、朗姆酒和棉花,这些商品在欧洲需求量很大。尽管疾病、冲突和殖民化造成了破坏性影响,但仍有 150 万到 200 万未被殖民的土著人生活在美洲大陆上。这些人是曾经繁荣和复杂文明的幸存者。在许多地区,他们保留了相对的自治权,按照自己的传统生活,往往处于殖民结构的边缘。

将这些利润丰厚的岛屿奴隶社会与仍由土著人居住的广袤大陆并列在一起,说明了殖民时期美洲各地现实和经历的多样性。一方面,加勒比群岛及其奴隶社会是以剥削为基础的殖民经济的心脏。甘蔗和烟草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往往是通过非洲奴隶贸易获得的。这些岛屿是殖民帝国真正的经济引擎,为欧洲精英阶层创造了巨额财富,但奴隶们却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相比之下,原住民居住的广袤大陆则是另一番景象。这些地区受到殖民奴隶机器的直接影响较小。原住民有自己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虽然他们确实感受到了殖民化的影响,特别是皈依的压力、疾病和冲突,但许多群体还是设法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这两种现实的共存--一种是基于激烈的剥削,另一种是基于土著社会对其传统的保护--显示了独立前夕美洲社会、经济和文化景观的复杂性。这也凸显了殖民时期固有的矛盾和紧张关系,为未来后殖民时期的挑战和斗争奠定了基础。

这种人口分布影响了美洲各国独立后的发展轨迹。人口稠密、以种植园为基础的奴隶制经济往往经历了废除奴隶制、社会经济冲突和争取种族平等的动荡转型。这些奴隶制度的影响至今仍可感受到,特别是在社会经济不平等和种族紧张关系方面。此外,在非洲大陆主要由土著人民居住的广大地区,他们的传统文化和土地遭到破坏。同化的压力、土地的没收和持续的边缘化决定了他们殖民后的大部分经历。许多国家的政府与原住民社区在土地权、文化认可和自决问题上发生冲突,关系紧张。城市地区曾经是殖民权力的中心,后来成为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影响着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向。在这些城市中心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对整个非洲大陆产生影响,既影响到农村地区,也影响到土著居民。因此,独立前夕美洲的人口结构留下了复杂的遗产。新崛起的国家在寻求确定自身身份和谋求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顺应殖民历史的潮流。美洲目前的人口状况及其挑战和机遇直接反映了这些历史现实和后殖民时代的选择。

种族 "归属的重要性[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美洲的殖民化和奴隶制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是该地区心理、社会和政治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各种文化、民族和种族在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况下汇聚到这片大陆,形成了多种多样但往往相互冲突的身份特征。

早在殖民者到来之前就居住在这些土地上的原住民面临着被剥夺财产、疾病和暴力的威胁。许多人被迫放弃自己的土地、语言和传统。尽管有系统地试图进行同化,许多土著社区还是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但他们往往仍然被边缘化,在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并受到歧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将数百万非洲人带到美洲,他们在那里遭受非人的条件、残酷的待遇和非人的对待。虽然奴隶制早已废除,但它的遗产仍在延续。非洲奴隶的后裔仍在与系统性歧视、社会污名化和经济不平等作斗争。在美洲许多国家,肤色仍然是经济和教育机会的有力预测因素。在美洲,混血或混血人种(métissage)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混血儿、黑白混血儿和其他混血群体代表着独特的人群,有着各自的挑战和经历。尽管他们常常被视为文化混合的象征而受到赞颂,但他们也面临着身份认同和歧视问题。

如果不承认这些历史根源,就无法完全理解当今美洲的歧视和不平等问题。然而,同样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尽管面临这些挑战,美洲人民仍表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文化、音乐、艺术和政治运动,力求纠正过去的不公正现象,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更加公平的未来。

美洲印第安人占多数的地区[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Felipe guaman poma de ayala.jpg
费利佩-瓜曼-波马-德-阿亚拉:他重建了美洲印第安人被征服后的整个想象。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凡的资料来源,使他们能够重建当时发生的一切。印第安人不得不在矿山和织布机上从事强迫劳动。

分布在美洲各地的以美洲印第安人为主的地区体现了土著人民在逆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地区从阿拉斯加一直延伸到南美洲南部,展示了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已存在的文化和历史多样性。欧洲人的到来首先带来的最具破坏性的后果之一是 "微生物冲击"。天花、流感和麻疹等疾病是由欧洲人意外传入的。这些原住民没有免疫力的病原体席卷了整个大陆,导致一些社区的死亡率高达 90%。确切数字还有待商榷,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些流行病造成了数百万人死亡。除了疾病,征服过程中直接和间接的暴力也是导致土著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许多人在军事冲突中丧生,还有一些人沦为奴隶,在矿山、种植园或encomiendas(一种定居者分配一定数量土著人为其工作的制度)中忍受恶劣的工作条件。虽然大片地区被遗弃或遭到灭顶之灾,但有些地区由于与世隔绝或当地社区的抵抗,仍以美洲印第安人为主。在安第斯山脉中部、墨西哥某些地区或亚马逊雨林偏远地区等地,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原住民。

据估计,美洲原住民人口从 1500 年的 5,000 万至 6,000 万下降到 1600 年的不到 400 万。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不仅造成了直接后果,还影响了美洲后来的发展。殖民国家,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进口非洲奴隶以弥补土著劳动力的损失,这对该地区的人口和文化构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大量生命的丧失所造成的社会和文化动荡往往会破坏土著文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稳定,从而助长欧洲的统治。

加勒比地区尤为突出的是其土著人口的迅速和彻底灭绝。据估计,在欧洲殖民之前,加勒比地区生活着大约 500 万土著人。然而,到 1770 年,土著人口几乎完全灭绝,到 1800 年,加勒比地区几乎没有土著人了。

加勒比土著人口几乎完全消失是欧洲殖民化带来的最悲惨、最戏剧性的后果之一。这种消失的规模和速度可悲地证明了疾病、强迫劳动、冲突和压迫的综合影响。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加勒比地区居住着各种土著民族,主要是塔伊诺斯人(或阿拉瓦克人)和加勒比人(或卡利纳戈人)。这些民族发展了复杂的文化和有组织的社会,主要以农业、渔业和贸易为基础。与美洲其他地区一样,欧洲疾病的传入给当地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当地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天花、流感和麻疹等疾病对当地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死亡率往往极高。欧洲人,尤其是西班牙人,对土著人实行强迫劳动制度,如encomienda。在这种制度下,原住民被迫在种植园和矿场工作,条件往往十分恶劣。欧洲殖民者与土著居民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尤其是加勒比人,欧洲人认为他们更加好战,因此经常与他们发生冲突。然而,欧洲人在技术和军事上的优势往往导致土著居民损失惨重。面对土著人口的急剧减少,欧洲人开始进口非洲奴隶,为其殖民地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加勒比地区很快成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中心,数百万非洲人被带到这里,这对这些岛屿的人口和文化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特别是在印加和玛雅文明中,土著居民在 1650 年至 1680 年间经历了一段人口重建时期。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拥有印加和玛雅等先进文明,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复杂而先进的结构。这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地区的居民至少在人口上抵御了殖民化的破坏性后果。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的城市中心密集而发达,有市场、神庙、宫殿和广场。这些中心,如印加人的库斯科和玛雅人的提卡尔,都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凭借先进的灌溉系统和梯田农业,这些文明能够养活大量人口,这也是它们在殖民压力下能够顽强生存的原因。等级森严的管理制度、维护良好的道路(如印加人的 Qhapaq Ñan)以及玛雅人的贸易网络在人口的恢复和重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他们的首都陷落、中央帝国崩溃之后,这些组织结构在较小的范围内依然存在,从而使其具有某种形式的复原力。虽然西班牙征服者实行了统治,但他们也与某些土著群体建立了联盟,利用这些关系控制和管理该地区。这种互动使某些土著居民得以生存,甚至繁荣昌盛,尽管往往是在被改变和从属的条件下。尽管殖民者极力铲除或改变中美洲和安第斯人民的传统、语言和信仰,但这些传统、语言和信仰依然存在。在许多情况下,土著人的宗教和文化习俗与西班牙人的宗教和文化习俗相融合,形成了混合传统,并延续至今。

原住民对欧洲殖民化的抵抗是美洲历史的重要篇章。这些人民并不只是被动的征服受害者。相反,许多土著群体为捍卫自己的土地、文化和自治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些抵抗运动往往是对殖民者虐待行为的直接回应,无论是奴役、剥削还是强迫宗教皈依。一个显著的例子是 1680 年的普韦布洛起义。在现在的新墨西哥州普韦布洛人的萨满巫师波佩的领导下,土著人成功地将西班牙人赶走了近 12 年。这次叛乱是要求自治和反抗压迫的强烈呼声。在智利和阿根廷南部,马普切人的反抗也很引人注目。在近 300 年的时间里,他们抵御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表现出了维护自己生活方式的坚定决心。但抵抗运动并不局限于南美洲。在安第斯山脉,图帕克-阿马鲁二世于 1780-1781 年发动起义,成千上万的土著人和混血人奋起反抗西班牙的压迫。虽然起义被平息了,但它给殖民统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与此同时,逃亡的非洲奴隶往往与土著人结成联盟,组成 "cimarrón "或 "marron "社区,领导对欧洲殖民地的进攻,将两个群体的自由斗争融合在一起。1847 至 1901 年间,尤卡坦的 "种姓战争 "是土著人最后的抵抗堡垒之一。玛雅人与墨西哥欧洲人抗争了 50 多年,证明了他们面对全副武装的对手时的顽强抵抗能力。这些抵抗运动虽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但却影响了美洲各民族的历史。他们留下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决心继续影响着当代人。

美洲地域辽阔,地貌多样,从茂密的森林到高山,为土著人民提供了天然的避难所,以抵御殖民者的入侵。在这些远离殖民国家直接控制的偏远地区,许多土著社区得以躲避殖民化带来的最恶劣影响。例如,在亚马逊雨林中,茂密的植被和人迹罕至的地形为抵御欧洲人的入侵提供了天然的保护。时至今日,亚马逊地区仍有一些部落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接触。这些部族之所以能够保存自己的传统和生活方式,主要得益于与世隔绝。在安第斯山脉,为了躲避西班牙的征服,整个族群都逃离了山谷,在高山上寻找避难所。这些难以进入的山区提供了保护,使他们免受军事远征和宗教传教的影响。这种避难策略使这些群体得以在数百年间保持自治和文化传统。在北美洲的大盆地和大平原的某些地区,犹特人、肖肖内斯人和派尤特人等民族利用地形优势与殖民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避难区对土著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殖民时期之后,当现代国家试图扩大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时,许多原住民仍然依靠他们的传统知识和与土地的亲密关系进行抵抗。最终,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社区还是表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适应并保护了自己的文化。据估计,1770 年,美洲某些地区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在这些未被殖民的领土上避难的土著人。

1770 年,美洲的定居点和人口动态错综复杂。虽然欧洲殖民化深刻地改变了美洲大陆的人口构成,但某些地区,特别是那些地理位置偏远或交通不便的地区,仍然是土著居民保持其生活方式、传统和自治的堡垒。在这些地区,欧洲人的存在要么不存在,要么微乎其微。据估计,这些地区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土著人,这说明这些民族有能力抵御殖民扩张,至少是暂时抵御。然而,即使在这些避难所,土著人的生活也未必一帆风顺。来自周边殖民地的压力、获取珍贵资源的欲望以及简单的领土扩张不断威胁着这些地区。此外,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可能会传播到殖民地以外的地方,影响到从未与殖民者直接接触过的人群。总体而言,1770 年,尽管这些地区存在抵抗,但美洲的土著人口却比欧洲人到来之前少得可怜。疾病、冲突、奴役和其他形式的压迫使无数族群消亡。然而,土著居民在某些地区的顽强生存证明了他们的韧性、适应能力以及面对巨大挑战生存和保护其文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

欧洲裔占多数的地区[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独立初期,在主要由欧洲人后裔居住的地区,如后来构成美国基础的 13 个殖民地,"种族 "的概念已经开始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城市化程度较高、工商业繁荣的北部各州,种族观念对社会动态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13 个殖民地虽然主要由欧洲人居住,但远非铁板一块。占主导地位的英国人与荷兰人、德国人和苏格兰人等其他欧洲群体共存。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传统和信仰。然而,除了文化和宗教差异之外,还出现了一个共同点:肤色成为区分的标准,往往也是等级划分的标准。欧洲移民在新大陆建立社会时,引入了奴隶制度,奴役非洲人。非洲人被剥夺了权利,被视为财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与此同时,原住民逐渐被边缘化,并被赶出祖先的土地。结果,以欧洲白人为首的种族等级制度形成了。这种基于种族的等级制度不仅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平等,还塑造了殖民地的政治格局。拥有完全公民权的白人能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而黑人奴隶和原住民则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这种复杂的种族背景给年轻的美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在独立之后,种族问题仍是许多辩论和紧张局势的核心,在共和国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并深刻影响着美国人的身份认同。

欧洲人口爆炸式增长,从 1700 年的 3 万人增加到 1770 年的 250 万人,但这并不能掩盖欧洲人并非绝对多数的事实。数千年来一直存在的原住民和不幸沦为奴隶的非洲人在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口的多样性导致了复杂的权力动态。尽管欧洲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他们不得不面对与其他主要群体共存的现实。然而,这种共存并不是平等的。欧洲定居者为了建立自己的地位并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建立了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肤色和种族血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曾经对自己的土地拥有主权的原住民面临着流离失所、疾病和割让领土的持续压力。他们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逐渐被削弱。被奴役的非洲人则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劳动受到剥削,基本权利被剥夺。然而,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组织是由这一人口现实形成的。欧洲精英意识到他们在人数上可能是少数,因此制定了法律和惯例来维持他们的控制。这体现在奴隶制法律、对土著人民权利的限制以及重视欧洲遗产而忽视其他遗产的文化上。这些动态对殖民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融合或边缘化不同群体、如何平衡权力以及如何构建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是殖民地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当时特有的,但却为日后关于平等、正义和国家认同的辩论奠定了基础,这些辩论将在独立后塑造年轻的美国国家。

接连不断的欧洲移民潮对后来成为美国的 13 个殖民地的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新移民带着自己的偏见和价值体系,很快建立起了社会等级制度,反映了他们自己对种族和民族优劣的观念。欧洲白人将自己置于顶端,将自己的文化、宗教和技术视为其优越性的证明。由此产生的制度并不只是非正式的或基于个人偏见的,而是通过法律编纂和强化的。例如,黑人法典的颁布旨在规范非洲人及其后裔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针对土著人的政策往往旨在剥夺他们的土地并削弱他们的影响力。此外,这种等级划分并不仅仅基于肤色或种族血统。它还包括不同欧洲人群体之间的区别。例如,英国人常常认为自己优于爱尔兰人、德国人或法国人等其他欧洲群体。

这种植根于殖民地法律和政治中的种族和民族种姓制度造成了持久的分裂。独立后,美国开始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大胆尝试,但这种殖民地等级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无论是公民权利、妇女权利还是土著人民的权利,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早期时期。今天,尽管在反对歧视和争取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过去等级制度的阴影依然存在。关于种族、公平和正义的争论反映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试图根据任意标准对人类进行分类和分等级的制度的斗争。这些讨论对于理解美国的民族特性以及美国在平等和正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至关重要。

非洲裔占多数的地区[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在美洲以非洲人为主的地区,如加勒比地区和巴西部分地区,自殖民时期以来,种族一直是社会和政治动态的核心特征。被奴役的非洲人背井离乡,被强行运往新大陆,他们的到来在这些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人口结构,这些地区的大多数人口都是非洲人后裔。在这些地区,肤色很快成为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欧洲白人虽然在数量上往往多于非洲人,但他们却掌握着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力,而重视白人身份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则强化了这种权力。在这一等级制度的中间,往往是混血儿,他们是欧洲人和非洲人之间关系的后代,处于中间地位,有时享有特权,有时没有,这取决于历史和地理背景。在加勒比等地,大多数人口都是非洲后裔,他们融合了非洲、欧洲和土著传统,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这体现在音乐、舞蹈、宗教和饮食方面。然而,尽管非洲人及其后裔在数量和文化上都很重要,但权力仍然牢牢掌握在少数欧洲人手中。巴西是接收非洲奴隶最多的国家,其 "种族 "概念的发展有别于美洲其他地区。虽然巴西也有明确的种族等级制度,但它发展了一种混血文化,种族流动性更为普遍,从而产生了更广泛的中间种族类别。

跨大西洋贩卖奴隶是现代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期之一。16 世纪至 19 世纪,数百万非洲人被掳走、奴役并强行运往美洲,对新世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美洲殖民最初是欧洲人为了寻找新的土地和财富而进行的,但它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严重依赖非洲奴隶劳动的经济体系。密集型农业,尤其是糖、烟草和棉花种植园,需要大量工人。殖民国家没有使用欧洲或本土劳动力,而是选择了非洲奴隶贸易,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非洲奴隶更 "适合 "热带气候下的艰苦工作,而且更 "有利可图"。

被驱逐到美洲的非洲人数量惊人,远远超过同一时期选择移民的欧洲人数量。据估计,在 1500 年至 1780 年间,有 1 000 万至 1 200 万非洲人被困在奴隶船不卫生的船舱里,幸免于难地横渡大西洋。这些非洲人中的大多数最终流落到加勒比海、巴西和南美洲的其他地区,因为那里最需要奴隶劳动力。这次大规模驱逐对美洲的人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创造了多种族和多文化的社会,还引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无论是音乐、美食、宗教还是其他传统。非洲奴隶的后裔在美洲的历史和文化中一直并将继续发挥核心作用。

美洲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特别是那些拥有大片热带种植园的地区,雄辩地证明了被驱逐人口所遭受的剥削和残酷。在这些地区,非洲奴隶的劳动对于生产世界市场上梦寐以求的商品至关重要。圭亚那的蔗糖种植园就是这种对奴隶制依赖的突出例子。欧洲对蔗糖的无限需求导致种植园成倍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圭亚那拥有肥沃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植这种作物,但残酷的条件和繁重的工作量意味着,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很少有人愿意或能够从事这项工作。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利马周边地区,还有另一种剥削形式:采矿。非洲奴隶经常被用来开采黄金和其他珍贵矿产。为了满足西班牙殖民者和欧洲对贵金属的需求,他们常常在危险的条件下长时间工作。至于马里兰州,这个未来美国的州说明了农业奴隶社会的另一个方面。虽然美国南方通常与棉花种植联系在一起,但马里兰州的农业经济却是多元化的。种植园生产烟草、小麦和其他作物。这些种植园离不开奴隶劳动,因此马里兰州的奴隶人口特别多。在所有这些地区,人们至今仍能感受到奴隶制的后果。尽管非洲人后裔对这些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往往面临着根深蒂固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是他们的价值仅以工作能力来衡量的时代的残余。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但也背负着痛苦的剥削和不公正历史的包袱。

奴隶制不仅是经济支柱,也塑造了美洲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例如,在伊比利亚美洲的城市中,日常生活的现实就深受这一制度的影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如今被视为阿根廷国际大都会中心的城市,非洲裔人口曾一度占主导地位。有趣的是,尽管奴隶制通常与种植园的农业劳动联系在一起,但在许多城市,奴隶在家庭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厨师、女佣、保姆、搬运工等等。这种家务现实意味着奴隶与主人之间的互动频繁而密切,形成了依赖、控制、熟悉和疏远的复杂网络。

然而,非洲人后裔的重要存在并不局限于他们被赋予的从属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洲裔在该地区的文化、音乐、舞蹈、美食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长期的压迫、剥削和系统性歧视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至今仍清晰可见。这一时期的遗产是双面的。一方面,非洲、欧洲和本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马赛克文化,形成了独特而充满活力的传统。另一方面,种族和阶级方面的分歧深刻而持久,继续影响着日常生活。歧视、陈规定型观念和经济不平等是这一动荡时期产生的根源,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不断反思并采取行动。

混血、黑白混血或赞博人占多数的地区[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美洲,特别是拉丁美洲的混血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现象,源于不同文化、种族和族裔群体的融合。这一过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混血群体,如梅斯蒂索人(欧洲人和土著人的后裔)、混血人(欧洲人和非洲人的后裔)和赞博人(土著人和非洲人的后裔)等等。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受到社会地位、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当然还有种族偏见。征服者和其他欧洲人与土著妇女交往很常见,部分原因是殖民探险队以男性为主。这些结合有时是两厢情愿的结果,但也有许多强迫关系或强奸的案例。梅蒂斯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建立在严格种族等级制度基础上的殖民社会结构带来了挑战。殖民当局,尤其是西班牙殖民当局,制定了一套复杂的种姓制度,对不同的梅斯蒂人进行分类。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维持秩序,确保 "纯种血统",尤其是西班牙血统的人保持其特权地位。欧洲殖民者对混血的恐惧与他们丧失社会地位和种族 "纯洁性 "有关。在伊比利亚半岛,血统纯正是一个基本概念,用来区分 "纯正 "的基督徒与犹太人和穆斯林皈依者。这种关注被移植到美洲,并在那里从种族和民族的角度进行了重新诠释。

拉丁美洲殖民时期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和种族复杂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castas 画 "或 "mestiza 画 "是对欧洲人、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人结合产生的多种种族组合进行分类和表现的系列绘画。这些作品流行于 18 世纪,主要是在墨西哥和秘鲁这两个西班牙帝国最富有、人口最多的殖民地。卡斯塔画作一般描绘的是家庭,父亲来自一个种族,母亲来自另一个种族,他们的孩子是杂交的结果。画中的人物往往附有传说,表明他们的 "casta "或特定的种族群体。这些场景还经常描绘日常生活元素,展示各族群特有的行业、服饰和家庭用品。

这些系列画作倾向于将欧洲人置于社会等级的顶端,并经常表现随后的杂交导致后代体色越来越浅,反映了通过进一步混血最终可以 "美白 "社会的想法,这说明了人们对 "美白 "人口的渴望。这种观点与欧洲人的种族等级观念有关,白色与纯洁、高贵和优越联系在一起。这些画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意义,因为它们提供了对殖民时期种族和社会观念的直观认识。它们还反映了多种族社会的紧张关系和担忧,"纯洁 "和 "污染 "是多种族社会的核心概念。如今,人们通过研究它们来了解种族身份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在美国社会中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血统纯正"(西班牙语 limpieza de sangre)的概念对伊比利亚社会影响深远,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影响着其社会、政治和宗教结构。这一概念起源于伊比利亚半岛,在殖民时代广泛传播到美洲殖民地。limpieza de sangre "的概念起源于 "再征服"(Reconquista),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教王国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逐渐重新征服了之前由穆斯林统治的领土。在这一时期,宗教身份成为界定社会归属和地位的核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分别被称为 "conversos "和 "moriscos")被怀疑秘密信奉他们以前的宗教。因此,为了明确区分老基督徒和这些新皈依者,引入了 "血统纯正 "的概念。尽管 "会话人 "和 "莫里斯科人 "皈依了宗教,但他们往往受到怀疑,他们的祖先与 "不纯洁 "联系在一起,不仅涉及宗教,还涉及 "血统"。

当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在美洲殖民时,他们带来了这些种族等级观念。然而,在新大陆,由于遇到的人口的多样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互动,这些观念发生了不同的转变。殖民地引入了种姓制度,对欧洲人、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人的各种混血儿进行分类。诸如 "混血儿"(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后裔)或 "混血儿"(欧洲人和非洲人的后裔)等术语被用来定义每个人在等级制度中的地位。那些被认为具有 "纯正血统 "的人,即欧洲血统的人,享有优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对于那些有志于在殖民地政府中担任要职的人来说,这种 "血统纯正 "的证明往往是必需的,这在事实上排除了许多人,尤其是那些非洲人或土著人后裔。这些血统纯正的观念塑造了伊比利亚殖民帝国的组织和社会关系。即使在独立之后,这些观念的影响仍以种族和社会偏见的形式存在于许多拉丁美洲社会,继续影响着群体间的关系以及权力和资源的分配。

西班牙殖民地土著人民的情况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 "血统纯正 "和 "血统不纯 "的二分法。西班牙人如何看待其殖民事业的合法性,如何看待土著居民在这一新现实中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待土著居民的方式。当欧洲人到达美洲时,他们以 "发现论 "为依据,为其统治他们 "发现 "的土地和人民辩护。根据这一理论,基督教国家有权对他们发现的非基督教土地主张主权。然而,西班牙人也依靠 "文明化 "使命,试图让土著居民皈依基督教。殖民当局承认原住民是王室的臣民,但地位低下,需要引导。这种地位与非洲人不同,非洲人通常被奴役。当地人被认为是西班牙国王的 "自由臣民",但实际上他们经常被强迫劳动,如encomienda。

虽然 "limpieza de sangre "是界定犹太、穆斯林或非洲血统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基本标准,但土著人不属于这一标准的范围,因为他们被视为有待教育和改造的 "白纸"。将他们置于这一标准之下会与殖民意识形态相矛盾,因为殖民意识形态认为有必要 "文明化 "他们,从而证明对他们的统治是合理的。虽然对 "血统纯正 "的关注主要影响到非洲裔人口或改宗的犹太人和穆斯林的后代,但它也通过强化种族等级观念间接影响到土著人口。这导致了殖民社会中地位和类别的复杂性,欧洲人处于最上层,其次是不同程度的混血,而土著和非洲人往往被降级。

美洲印第安人[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伊比利亚美洲[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在美洲伊比利亚殖民地出现的种族分类系统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系统之一。这种被称为 "casta "的制度旨在根据个人的 "种族 "或血统来确定其社会地位。这种制度通过 "casta "绘画得到加强,这些艺术作品描绘了不同的种族分类和杂交。早在美洲殖民之前,西班牙人对 "血统纯正"(limpieza de sangre)的痴迷由来已久。最初,它是为了将 "纯正的 "基督徒与皈依的犹太人和穆斯林区分开来。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非洲奴隶的大量涌入,这一制度得到了调整和扩展,将欧洲、非洲和土著血统的多种可能组合纳入其中。

在西班牙出生的人被称为 "半岛人",他们通常被认为处于社会等级的顶端。仅次于他们的是 "Criollos",即出生在新世界的纯欧洲后裔。再往下是 "混血儿",他们是欧洲人和土著人的后代,然后是 "混血儿",他们是欧洲人和非洲人的后代。还有许多其他分类,如 "Zambos",即土著人和非洲人后裔的结合产物。这些区分是如此之细,以至于一些非常具体的类别说明了不同种姓之间的杂交。

天主教会在这一制度中也发挥了作用。出生的合法性往往与宗教婚姻有关。非婚生子女或未经批准的异族通婚所生的孩子往往会受到鄙视,这也影响了他们在种姓制度中的地位。土著居民是这一结构的核心。虽然他们最初处于社会阶梯的最底层,与非洲奴隶截然不同,但混血给这一制度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例如,混血儿的社会地位可能略高于其土著亲属,但仍低于克里奥尔人或半岛人。这种僵化的制度在宗教、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强化下,留下了持久的遗产,造成了分裂和紧张局势,今天在拉丁美洲的许多地方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种紧张局势。

在美洲的伊比利亚殖民地,社会等级制度深深建立在种族和出身的概念之上。主要由欧洲血统的人组成的精英阶层占据着权力和财富的上层。他们通常被称为 "半岛人"(出生于西班牙或葡萄牙)或 "克里奥尔人"(出生于新大陆但拥有纯正的欧洲血统)。他们的身份赋予了他们许多特权,包括接受教育、行使官方职能和拥有土地。然而,这些精英并不是单一的。Limpieza de sangre"(血统纯正)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并不仅限于种族或民族血统。例如,宗教婚姻在决定一个人的地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天主教会内的婚姻赋予了一个家庭某种合法性,巩固了其 "纯洁 "的地位。相反,那些偏离既定规范的人,无论是与教会以外的人结婚,还是从事被认为是 "低等 "的手工行业,都会导致其地位下降,即使他们是欧洲人后裔也不例外。这种对纯洁性的关注在统治阶级内部引发了许多冲突和矛盾,因为是否符合这些标准往往决定着能否获得资源和机会。这种基于种族、宗教和社会经济习俗的标准,使殖民社会异常分层,竞争异常激烈。

在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这个复杂的社会中,非洲裔奴隶和混血儿处于劣势地位。虽然他们在人口中占多数,但他们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明显低于纯欧洲后裔。奴隶们被从自己的家园带走,被迫在残酷的环境中工作,处于社会阶梯的最底层。他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权利,被视为主人的财产,几乎没有机会改善自己的处境。他们的技能、才能和文化往往被剥夺,阻碍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发展。由欧洲人、非洲人和土著人结合而生的混血儿的情况则有些不同。虽然他们没有奴隶那样的枷锁,但他们的地位是矛盾的。在一个执着于 "血统纯正 "的社会里,混血往往是不合法的代名词。他们的混血血统受到怀疑,使他们处于中间地位:高于奴隶,但低于纯种欧洲人。这种情况往往使他们只能从事粗活或体力劳动,无法享受白人精英的特权。

在安第斯地区,西班牙殖民建立的经济体系主要基于对自然资源和土著居民的剥削。土著居民经常被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尤其是在金银矿和纺织厂。虽然这些工人对殖民地的经济繁荣至关重要,但他们却受到有辱人格的待遇,生活条件往往十分悲惨。西班牙帝国将这些当地人称为法律意义上的 "未成年人",即被认为没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决定,因此需要监护的人,从而为这种剥削开脱。这种监护权本应由西班牙国王行使,他声称自己是为了当地人的利益行事。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保护掩盖了有计划的剥削。除了强迫劳动,土著居民还受到贡品制度的约束。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将自己收入或生产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上缴给西班牙国王。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使他们的经济状况更加岌岌可危。面对这种剥削,当地人经常进行反抗。他们不仅对不人道的工作条件提出异议,还对纳贡原则本身提出异议,认为这侵犯了他们对土地的传统权利。在整个殖民时期,这些紧张局势引发了多次起义和叛乱,显示了土著人民面对压迫时的韧性和决心。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独立的愿望席卷了美洲的许多殖民地,这主要是由欧裔殖 民地精英推动的。这些精英寻求从欧洲大都市获得更大的经济和政治自主权,往往是为了巩固自己在殖民地的权力和经济利益。然而,对于原住民来说,独立的前景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的命运会得到改善。推动独立运动的往往是自由主义理想,这种理想导致了经济自由化的愿望。这种自由主义倾向于自由市场和经济个人主义,直接威胁到原住民的社区生活方式及其对土地的传统权利。此外,寻求独立的精英往往也是那些在殖民时期从土著资源和人口的剥削中获益的人。这些精英并不一定有兴趣看到土著权利在新独立国家得到加强。面对这些挑战,许多土著群体对独立运动持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对他们来说,独立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解放,而是主人的更替,有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剥削和边缘化。因此,在一些地区,原住民更愿意为自己的自治和权利保护而战,而不是盲目支持殖民精英的独立愿望。

在伊比利亚美洲,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城市规模相对较小。最大的城市墨西哥城约有 10 万人口。城市集中了大部分权力,但对领土的控制却很有限。这些广袤的地区通常由大地主控制,他们拥有巨大的庄园,被称为 "庄园 "或 "庄园主",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这些大地主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施加了相当大的影响,不仅控制着当地的经济,还控制着社会和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尽管是行政和宗教权力的中心,却很难对广大农村地区施加任何直接影响。总督府和都督府等殖民机构本应负责管理这些广袤的领土。然而,由于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变和通信困难,从城市中心发出的指令与在当地的实际执行往往存在差距。此外,地区竞争和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往往加剧了权力下放。城市精英主要由欧洲后裔组成,他们的利益往往与农村土地所有者、商人、手工业者,当然还有土著和混血人口的利益相左。这些紧张关系有助于形成伊比利亚美洲殖民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态。

盎格鲁-撒克逊美洲[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在盎格鲁-撒克逊美洲,人们对土著人民的看法深受偏见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影响。在殖民思维中,土著人往往被视为低等、野蛮和野蛮人,这种观点为土著人被剥夺和边缘化提供了理由。即使有大量证据表明土著社会复杂而先进,这种负面形象依然存在。例如,切罗基民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制定了成文宪法,发展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并在很大程度上皈依了基督教。然而,这些进步并不足以保护他们在 19 世纪中期的 "眼泪之路 "中不被逐出祖先的土地。

定居者对土地的贪婪是这种歧视态度背后的驱动力。他们不遗余力地追求领土扩张,获取新的土地用于农业和定居,而这往往是以牺牲土著居民的利益为代价的。一个好的印第安人就是一个死的印第安人 "这句话残酷地反映了当时的这种心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被广泛地归因于美国历史上的不同人物,而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其确切的起源。因此,尽管英国殖民者在美洲的动机各不相同,但欧美文化的主导地位,加上对土地的贪得无厌的追求,往往使土著人民被边缘化、流离失所并受到压迫。

19 世纪,领土扩张成为美国政策的核心要素。在 "天命论 "的支撑下,这种扩张往往是以牺牲原住民为代价实现的。历届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条约和军事行动,旨在将原住民赶出他们祖先的土地。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例子之一是 "眼泪之路",在此期间,包括切罗基人在内的几个部落被迫离开他们在美国东南部的土地,前往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领土,导致数千人死亡。此外,在整个世纪中发生的印第安人战争表明了土著人民对殖民者的压力和扩张的抵抗。失去土地、违反条约和争夺资源导致的紧张局势引发了这些冲突,这些冲突往往十分残酷。在这些流离失所和冲突的同时,美国政府还实施了同化政策。原住民儿童往往被送到远离家庭和文化的寄宿学校,目的是使他们 "文明化 "并融入欧美文化。

不可否认,美洲奴隶制的发展强化了种族等级和不平等的观念。随着非洲奴隶的大量涌入,以白人至上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得到了巩固,从而为奴隶制提供了理由并使其得以延续。然而,英属美洲殖民化的历史并不仅仅以奴隶制为标志。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方面是契约制度,它涉及许多贫穷的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这些契约仆人通常被称为 "契约仆人",他们同意在一定期限内工作,通常为 4 到 7 年,以换取前往美洲的通行证。期满后,他们有望获得补偿,通常是以土地、金钱或财产的形式。这些契约仆人中的许多人都是因为在英国欠债或犯下轻罪而被迫签订契约的。虽然他们的状况无法与非洲人及其后裔所遭受的永久奴役相提并论,但这些仆人的生活条件往往很艰苦,而且经常受到虐待。

奴隶制在盎格鲁-撒克逊美洲的扩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发展与英国原始社会的演变不同。虽然奴隶制在英国不是一种正式确立的制度,但美洲的殖民化创造了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动力,鼓励了这一野蛮习俗的确立和发展。最初,契约制欧洲仆人与第一批到达美洲的非洲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契约制欧洲仆人通常是白人,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工作以偿还债务或旅费。然而,随着殖民地的扩大和经济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南部烟草种植园的需求,对廉价、长期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随着盎格鲁-撒克逊殖民地在美洲的建立和扩张,开始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界定和巩固奴隶的地位。奴役和奴隶制之间的区别变得更加清晰,奴隶制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遗传条件。此外,肤色迅速成为社会地位的标志。殖民地立法规定,无论父子关系如何,女奴的后代也是奴隶。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制度,即任何非洲人后裔,或任何看似非洲人后裔的人,往往被自动视为奴隶,或至少是低等人。

从 17 世纪起,盎格鲁-撒克逊美洲,尤其是后来成为美国的殖民地,是许多欧洲移民群体的主要目的地。这些移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其他殖民地不同,他们往往是全家移民,而不是个人移民。这些移民中有许多是宗教难民。清教徒为了躲避英格兰的迫害,在 16 世纪 30 年代建立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贵格会教徒也是迫害的受害者,他们在威廉-潘恩的领导下于 16 世纪 80 年代在宾夕法尼亚定居。英国天主教徒为了躲避家乡的歧视,在马里兰州的建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移民,无论其出身如何,通常都愿意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土地的承诺,加上更多宗教自由的可能性,吸引了许多家庭来到殖民地。这种体力劳动道德体现在美国殖民地社会的早期结构中。农业成为殖民地经济的支柱,家庭农场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北部殖民地。

奴役[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美洲的奴隶制给许多新世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一制度的广度和深度几乎体现在殖民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种植园,尤其是生产蔗糖、棉花、咖啡、可可和烟草的种植园,是最常见到奴隶的地方。在加勒比海、巴西和美国南部的大片农业庄园里,成千上万的奴隶顶着烈日从早到晚劳作,在通常十分残酷的条件下从事繁重的劳动。种植园主通常是白人移民,他们通过强迫奴隶劳动积累了巨额财富。然而,种植园并不是唯一能找到奴隶的地方。在城市地区,许多奴隶充当家庭佣人。他们为主人做饭、打扫卫生、照看孩子和做其他家务。一些城市奴隶拥有专门技能,他们从事工匠工作--铁匠、木匠、裁缝或鞋匠。此外,在沿海城市繁忙的港口,许多奴隶受雇从事货物运输、装卸等工作。在古巴的哈瓦那或巴西的萨尔瓦多等地区,奴隶与自由人并肩工作的情况并不少见,尽管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前景截然不同。

欧洲列强对美洲的殖民导致从旧大陆引进法律制度、传统和社会结构。在这些舶来品中,伊比利亚半岛的法律制度源于发现新大陆之前的数百年历史,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影响尤为深远。伊比利亚半岛的这部法典可追溯到 13 世纪,它所提供的奴隶制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想起罗马帝国的做法。这一制度最独特的要素之一是奴隶可以购买自己的自由,这一过程被称为 "赎罪"。赎身是一种法律行为,奴隶主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如奖励出色的服务)将奴隶从奴役中释放出来。在某些情况下,释放奴隶可以是有官方文件的正式行为,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可能是非正式协议。这种做法与盎格鲁-撒克逊殖民地建立的奴隶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些殖民地,奴隶身份往往是永久性的,世代相传。在这些地区,"种族 "的概念深深植根于奴隶制的结构之中,奴隶几乎没有合法的手段来摆脱他们的处境。购买自由的可能性在伊比利亚领地非常普遍,但在英国殖民地和其他盎格鲁-撒克逊地区却基本不存在。这种差异反映了殖民国家不同的法律和文化传统,以及各殖民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这两种制度都压迫和剥削了数百万人长达几个世纪,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至今仍影响着美洲的现代社会。

在美洲伊比利亚领土上,允许男奴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有色人种自由民阶层的出现。这些自由民通常是通过劳动积累财富或通过其他方式(如继承或主人的恩惠)设法买到自由的人。这种自由虽然在理论上是完全的,但在实践中往往受到社会和经济限制。这一中间阶层的存在为伊比利亚殖民地本已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又增添了一层复杂性。有色人种自由民往往扮演着特定的经济和社会角色,有时是工匠、商人或地主。他们还可以充当奴隶人口和自由人口之间的桥梁,在这些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谈判中发挥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奴隶获得自由变得越来越困难。有几个因素促成了这一趋势。一方面,奴隶制对伊比利亚殖民地的经济重要性日益增加,促使殖民地精英限制奴隶获得自由。另一方面,日益加剧的种族和社会紧张局势导致了更严格的解放立法,目的是维护既定秩序。

西班牙美洲经历了与盎格鲁-撒克逊美洲截然不同的社会演变。在西班牙殖民地,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废除奴隶制变得越来越困难,但它使越来越多的奴隶能够购买或获得自由。几十年来,在某些地区,获得自由的有色人种的数量超过了奴隶。这些获得自由的人形成了一个中间阶层,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通常还拥有特定的经济地位,如贸易或手工业。相反,在盎格鲁-撒克逊美洲,尤其是美国,奴隶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僵化,法律的限制性越来越强。尽管在某些州可以实行奴隶制,但与西班牙殖民地相比,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与西班牙美洲相比,这限制了大量有色人种自由人的发展。尽管两个地区之间存在这些重大差异,但在美洲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子女的地位由其母亲决定。如果一名妇女是奴隶,那么她的孩子就会继承她的奴隶身份,而与父亲的地位或种族无关。这一原则对奴隶制度的繁衍和延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保了奴隶人口世世代代的持续增长。它还通过将母系血统与法律和社会地位低下联系起来,强化了制度化的种族主义。

奴隶贸易[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跨大西洋贩卖奴隶,又称 "奴隶贸易",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主要从 17 世纪延续到 19 世纪,欧洲列强在非洲同谋的帮助下,通过大西洋捕获、运输和贩卖了数百万非洲人。这些人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被迫在美洲过着奴役的生活。这种强迫移民的规模之大难以想象。据估计,有 1200 多万人在非洲被掳上奴隶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这次被称为 "中间航程 "的穿越中幸存下来,不人道的条件导致许多俘虏死亡。幸存者被卖作奴隶劳工,主要卖到加勒比海、北美和南美的种植园。这一制度不仅使许多欧洲人在经济上获益,也对美洲的人口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非洲人及其后裔的贡献(往往是在胁迫下获得的)构成了新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不幸的是,奴隶贸易的后果并不局限于这个时代。种族歧视、不平等和社会紧张局势的后遗症至今仍影响着美洲。

跨大西洋贩卖奴隶的地理分布不均衡。巴西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是主要的目的地,接收了近 40% 的跨大西洋非洲奴隶。蔗糖种植园和金矿的残酷条件,加上高死亡率,导致整个贸易期间对进口奴隶的持续需求。继巴西之后,加勒比海地区,特别是英法殖民地,是另一个主要目的地。牙买加、海地(当时的圣多明各)和巴巴多斯等岛国是蔗糖生产的主要中心,而蔗糖生产是一项极其艰苦和致命的工作。由于蔗糖种植园的致命条件,这些岛屿对劳动力的需求无法满足。相比之下,未来的美国虽然在跨大西洋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接收的奴隶数量却较少。18 世纪末,美国的非洲奴隶比例低于其他许多美国殖民地。然而,到了 19 世纪,情况开始发生变化。1808 年的奴隶进口禁令改变了美国奴隶制的面貌。美国的奴隶人口不再依赖新的进口,而是通过自然繁殖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与加勒比地区蔗糖种植园相比稍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及 1793 年轧棉机发明后南方棉花种植业的发展。

以哲学、科学和政治领域的重大进步为标志的启蒙时代,与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高峰期巧合。这个以欧洲人为主的时代是理性、个人自由、平等和博爱等理想的摇篮。启蒙思想家公开挑战绝对君主制,并提出了三权分立和民主等概念。然而,尽管这些进步的价值观得到了传播,奴隶贸易却愈演愈烈,加强了许多欧洲国家的财富和权力。这种矛盾是惊人的。造成这种对立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是制度化的种族主义。非洲人往往被视为劣等人,他们在伪科学理由和宗教解释的支持下沦为奴隶。其次,经济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殖民帝国,尤其是美洲的殖民帝国,依靠强迫劳动来经营种植园。欧洲对糖、咖啡和棉花等产品的需求加剧了这种依赖。认识到非洲精英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他们往往与欧洲商人合作,积极参与捕获和贩卖奴隶。此外,尽管一些启蒙思想家批评奴隶制,但许多人选择保持沉默,这增加了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然而,18 世纪末刮起了一股变革之风。在启蒙运动的理想、宗教的道德原则以及奴隶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多明各起义)的推动下,废奴主义成为一场具有影响力的运动。这次起义导致海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废除奴隶制的道路始于丹麦等国,英国和美国紧随其后。然而,废除奴隶制的道路是漫长的,巴西直到 1888 年才废除奴隶制。

农业生产[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伊比利亚美洲[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的遗产深深植根于该地区的土地结构中。在此期间,伊比利亚王室将大片土地(称为 "encomiendas")授予欧洲定居者。这些大庄园是权力和声望的体现,当地人往往被迫在这些庄园里工作,失去了对祖先土地的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庄园变成了种植园,剥削由土著人组成的劳动力,在某些地区还剥削非洲奴隶。当殖民精英们越来越富裕并加强对这些土地的控制时,土著居民和小农却日益被边缘化。他们被驱赶到边缘地区,不得不在不太适合耕作的干旱土地上勉强度日。这种土地不平等为众多社会和经济冲突奠定了基础,这些冲突一直延续至今。独立后,大多数新政府都没有对土地使用权结构进行重大改革。相反,土地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的现象往往更加严重。这加剧了 20 世纪几个拉美国家的紧张局势、土地改革运动和革命。

土地集中与拉丁美洲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密不可分。历史上,土地所有权不仅是财富的来源,也是权力和影响力的象征。土地所有者拥有广袤而肥沃的庄园,他们不仅能从其持有的土地所创造的财富中获益,还能从与之相伴的声望和社会认可中获益。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被剥夺了土地的人往往发现自己在经济上依赖于大地主。已经被征服和殖民化边缘化的原住民发现自己更加脆弱。他们往往被迫离开祖先的土地,在庄园里从事农业劳动,却无法保证稳定的收入或体面的生活条件。同样,非洲奴隶的后代在奴隶制被废除后也常常处于类似的境地。他们没有土地,社会地位也没有提高的机会,只能被置于社会的边缘。因此,土地集中强化了现有的不平等结构,扩大了精英和边缘化人群之间的差距。这种不平等的土地结构影响深远,超出了简单的所有权问题。它影响到教育、医疗、经济机会和资源的获取。在许多地区,农村贫困与土地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尽管一些国家已经努力重新分配土地,为这些社区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但土地集中的阴影仍笼罩着整个非洲大陆,对社会公正和平等产生了各种影响。

盎格鲁-撒克逊美洲[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北美的殖民最初始于平均分配土地的理念。第一批定居者通常是宗教异见者、工匠、农民和寻找新机会的家庭。这些土地是在达成协议后新获得的,往往是在条约被破坏后获得的,或者干脆是从土著居民手中夺取的,通常被划分成小块土地,允许每个家庭拥有自己的农场。小块土地的耕种是美国殖民时期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在北部地区。然而,随着我们向南迁移,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那里的气候和土壤有利于种植需求量大的农产品,如烟草、水稻以及后来的棉花。这些作物需要大片土地,最终还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这就导致了奴隶制的出现。随着 18 世纪末轧棉机的发明,对棉花的需求激增,进一步集中了南方的土地和对奴隶制的依赖。大型种植园成为常态,往往吞并了较小的土地。这种土地分配上的差异在工业和商业化的北方与农业和奴隶制的南方之间造成了经济和社会的对立。

美洲的殖民化与奴隶制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一严峻的现实不可磨灭地塑造了新大陆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矛盾。随着种植园农业在美国南部的扩张,对奴隶劳动的依赖也在加剧。大型烟草、水稻种植园以及后来的棉花种植园都严重依赖奴隶来种植、收割和加工这些广受欢迎的产品。然而,这种对奴隶制的依赖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农业经济。它强化了种族不平等并使之制度化,在白人和黑人之间造成了深刻的鸿沟。财富和权力集中在拥有土地的白人精英手中,而非洲人及其后裔却被剥夺了最基本的权利,注定要过着奴役的生活。即使在美国内战后废除了奴隶制,这一制度的遗产仍以其他形式继续存在,如吉姆-克罗法律、种族隔离和系统性种族主义。经济不平等也长期存在,因为非裔美国人往往无法获得土地所有权、农业贷款和最好的土地。

港口城市的贸易[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殖民时期美洲港口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与跨大西洋贸易的动态密切相关。然而,与拥有发达基础设施网络的欧洲港口城市不同,美洲城市由于交通路线不完善而面临着重大的物流挑战。美洲大陆内陆的道路和小径往往崎岖不平、未铺设路面且维护不善。广袤的森林、山脉、沙漠和河流成为货物和人员运输的主要障碍。因此,陆路运输缓慢、风险大、成本高。货物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到达目的地,这对成本和产品供应造成了影响。

相比之下,欧洲港口城市得益于悠久的贸易和城市化历史,拥有完善的公路、运河和铁路系统,为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这些基础设施加上欧洲主要贸易中心的相对邻近,使得欧洲内部的贸易更加顺畅和快捷。美洲的物流挑战对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昂的运输成本影响了商品的价格,有时甚至限制了该大陆内陆地区的人们获得某些必需品或奢侈品。它还影响了当地生产的商品的性质,因为商人和农民通常偏爱那些能够经受长途跋涉和恶劣条件的商品。

重商主义是 16 世纪至 18 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对欧洲列强看待其海外殖民地(尤其是美洲殖民地)并与其互动的方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实力取决于其拥有的黄金和白银的数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殖民地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为大都市提供原材料,并为欧洲制成品提供市场,从而使大都市变得富裕。对金属财富的需求部分是由于欧洲列强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这些战争耗资巨大,金银是军队、舰队和军事基础设施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开采大量黄金和白银,尤其是从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开采黄金和白银至关重要。

保护主义是重商主义的另一个支柱。大都市建立贸易壁垒,以保护自己的工业,并确保殖民地主要(如果不是唯一)向大都市进行贸易。这表现为限制向其他国家出口原材料的政策,并对非来自大都市的进口产品施加限制。英国航海法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垄断性的贸易方式意味着,大都市不仅控制着来自殖民地的原材料流动,还控制着向殖民地分销制成品。殖民地往往无法发展自己的工业,从而更加依赖于大都市。

虽然重商主义是欧洲殖民国家的主导经济理论,但它并没有在所有殖民地统一实施。其实施过程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大都市的经济需求、与其他殖民国家的外交关系、殖民地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甚至殖民者与殖民管理者之间的地方权力动态。一些殖民地因拥有丰富的宝贵资源而受到严格控制。例如,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盛产白银和黄金,受到严格的贸易限制,确保这些宝贵的资源流向西班牙。同样,生产蔗糖的加勒比殖民地利润丰厚,也受到大都会的严格控制,目的是保护并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有些殖民地由于地理位置或出口产品的性质,享有更大的商业自由度。例如,北美的一些殖民地拥有从农业到渔业的多元化经济,因此虽然有限制,但并不像加勒比殖民地那样严格。此外,重商主义的实施往往取决于大都市实施重商主义的能力。在许多情况下,距离和后勤方面的挑战使得严格执行重商主义政策变得困难。因此,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上定居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聪明才智,往往导致商业行为偏离严格的重商主义理论。最后,外交也发挥了作用。欧洲列强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协议会影响贸易政策。例如,两个大都市之间的条约可以开辟各自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路线。

盎格鲁-撒克逊美洲[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殖民时期,盎格鲁-撒克逊美洲港口城市,尤其是英属殖民地的贸易为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欧洲需求量巨大的烟草、靛蓝和糖的生产推动了这些港口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美洲经济的发展。英国当局基本上不理会这些货物的走私,因为合法贸易足以填满他们的国库。然而,尽管这种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大幅增长,但也充满了复杂和矛盾。英国强加的重商主义框架注重大都市的利益,有时会阻碍殖民地的经济潜力,迫使他们主要与英国进行贸易,限制了他们开拓其他市场的能力。

波士顿、纽约、费城和查尔斯顿等港口城市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经济活动繁忙。这些城市不仅从货物贸易中获益,还从殖民地与欧洲之间的大量其他产品贸易中获益。与此同时,港口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奴隶贸易增加。被奴役的非洲人在殖民地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在烟草、蔗糖和靛蓝田里工作,为港口城市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走私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殖民者往往以英国重商主义框架施加的贸易限制为理由。走私使殖民地得以规避这些限制,进入利润更丰厚的市场。包括茶叶、朗姆酒和其他普通消费品在内的货物被走私进来,以逃避英国的税收。只要大部分经济利益能回到大都市,英国当局往往对这些做法视而不见。

始于 18 世纪末英国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社会和政治。在技术创新、资源获取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力的共同作用下,英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强国。在此背景下,美洲殖民地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首先,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大量工业化所必需的原材料。棉花主要生长在未来美国的南部殖民地,成为迅速扩张的英国纺织业的首选原材料。曼彻斯特和兰开夏郡的纺织厂主要依靠棉花为机器提供动力,并生产纺织品,这些纺织品后来出口到世界各地。除棉花外,木材、烟草、靛蓝和农产品等其他资源也是维持英国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进口产品使英国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工业生产,同时确保其人口生存和消费所需的商品供应。其次,美洲殖民地为英国制造的商品提供了一个专属市场。纺织品、工具、武器和其他制成品在殖民地找到了现成的市场,为大都市创造了有利的贸易平衡。最后,殖民地贸易的利润被重新投资于英国工业的研究、发展和扩张。通过与殖民地贸易积累的资本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并支持了工厂的扩张。

伊比利亚美洲[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国对其在美洲的殖民地采取严格的重商主义方针,巩固经济控制,并寻求为大都市带来最大利益。作为这一政策的一部分,对殖民地贸易施加了许多限制。

首先,西班牙引入了舰队和大帆船制度。这是一种有组织的贸易方式,西班牙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货物只能由经过批准并受到保护的船队运输。这些船队从特定的港口出发,抵达特定的港口,主要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和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或巴拿马的波多贝洛。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殖民地贸易免受海盗和外国船只的侵害,但也限制了殖民地从事独立商业活动的能力。其次,殖民地被禁止生产大都市已经在生产的商品。这一政策旨在确保殖民地继续依赖欧洲制成品。伊比利亚殖民地主要集中于生产金、银、糖和可可等原材料。此外,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基本被禁止。殖民地之间不能直接贸易。例如,现在阿根廷的殖民地不能与现在秘鲁的殖民地直接贸易。一切都必须通过大都市进行,这就造成了效率低下和成本增加。

这些重商主义政策造成了一些后果。它们阻碍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多样化。它们还助长了走私,因为许多殖民者想方设法规避贸易限制。特别是英国、法国和荷兰商人利用这些漏洞,将货物走私到西班牙美洲并攫取原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限制越来越不得人心,也越来越难以维持。18 世纪,面对增加收入的需要和来自其他欧洲帝国日益激烈的竞争,西班牙波旁王朝推行了殖民贸易自由化改革,但大都会的控制依然强大。

面对伊比利亚大都会实施的严格贸易限制,一个隐藏在监管视线之外的地下经济蓬勃发展起来。对于那些愿意冒险的人来说,走私很快就成了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从加勒比海到太平洋沿岸,商人、水手甚至地主都想方设法绕过官方制度,利用殖民地对外国商品的贪得无厌。

走私者非常清楚海关管制的薄弱环节,他们经常在夜间航行或利用偏僻的海湾来躲避侦查。这些人建立了连接港口城市和内陆市场的秘密分销网络,谨慎地运送货物。非法贸易不仅限于奢侈品或制成品,还包括工具和食品等必需品。有时,甚至连殖民地的行政官员和神职人员也参与其中,他们要么对这种活动视而不见,要么直接参与。但这些活动并非没有后果。一方面,它们削弱了大都市的权威,破坏了它们的重商主义政策。另一方面,对走私的依赖强化了某些经济和社会结构。不平等加剧了,因为那些本来就有条件参与这种非法贸易的人积累了更多的财富,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

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今天依然清晰可见。作为殖民地经济的一部分,走私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造成了不平等的社会经济结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在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拉丁美洲国家不得不努力解决腐败、不平等和不发达等根深蒂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部分根源就在于这些殖民做法。这些挑战,再加上今天的贫困问题,表明了过去的行为如何对后代产生持久的影响。

政治管理[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伊比利亚美洲[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在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了一套政治管理制度,这清楚地反映了他们对其广袤殖民地保持严密控制的愿望。这种中央集权管理的首批战略之一是西班牙建立总督区,如新西班牙和秘鲁总督区。这些地区由总督(西班牙国王的代表)领导,在殖民地和首都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葡萄牙则在巴西采用了 "总督 "模式,尽管这一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在地方一级,权力由 "cabildos"(市议会)代表。虽然这些市议会看似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治,但实际上却受到大都市指令的密切监督和影响。这是殖民国家确保地方利益与大都市利益保持一致的一种微妙而有效的方式。除了这种政治结构之外,encomiendas 制度还赋予某些殖民者使用土著居民的强制劳动力的权利。尽管这些领地的负责人(被称为 "encomenderos")理论上有义务保护当地人并让他们皈依基督教,但在实践中,这种制度往往导致公然的滥用。司法行政部门也不甘示弱。皇家法院(Real Audiencia)等机构既是高级法院,又是行政机构,确保皇家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天主教会,特别是传教士修会,完善了这一局面。这些机构不仅在宗教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还在教育和经济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加强了大都市的权力和影响力。

在西班牙美洲,殖民政府是一个等级森严、中央集权和严格控制的机构。这个金字塔的顶端是位于西班牙的印度理事会。它是负责管理和规范殖民地事务的主要机构。通过起草法律和法令,印度理事会决定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向,这清楚地表明了大都市的主导作用。在理事会的领导下,殖民地的行政权由总督代表。这是一个有威望的职位,总是由西班牙人担任,通常是贵族。总督不仅是行政长官,也是西班牙国王权力和威严的象征。虽然常驻美洲,但他主要效忠于西班牙王室,确保大都市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然而,尽管中央集权,某些形式的地方政府依然存在。地方精英通常是土生土长的西班牙人的后代(被称为 "克里奥尔人"),他们几乎没有真正的行政权力,但通过参与cabildos或地方议会,他们确实享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这些市议会本应代表当地居民的利益,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作为少数群体表达关切的平台。尽管如此,权力的天平还是坚定地向大都市倾斜。西班牙对殖民地的严格控制体现在殖民地政府的各个层面,从遥远的印度理事会到当地的cabildos再到常驻总督。这种极不平等的结构为随后几十年出现的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

西班牙美洲明显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缺失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了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运。这种体制阻碍了健全的地方机构的发展,而地方机构对于民主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地方精英尽管在市一级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往往感到被边缘化,被排除在真正的决策之外,从而加剧了大都市与殖民地之间的紧张关系。缺乏地方自治也扼杀了经济创新和主动性。由于无法做出反映当地需求和利益的决策,经济增长受到阻碍。由遥远的大都市主导的经济政策并不总是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这有时会导致效率低下和失衡。最重要的是,这种中央集权的结构加剧了不平等。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该地区的大部分财富和资源被少数精英控制和利用。这就造成了精英和大众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距,为延续至今的社会紧张局势奠定了基础。西班牙殖民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地方自治的缺失,不仅限制了当时该地区的民主和经济发展,还留下了不平等和分裂的后遗症,继续影响着拉丁美洲的发展轨迹。

盎格鲁-撒克逊美洲[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与伊比利亚美洲的中央集权不同,英国在盎格鲁-撒克逊美洲的殖民治理倾向于一定程度的权力下放。英国人在每个殖民地都设立了地方立法议会。这些议会由选举产生的地方精英组成,给予殖民地一定程度的决策自主权。这些地方议会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管理殖民地的财政,包括收税。这赋予了他们一定的权力来指导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根据当地需求调整税收政策和公共开支。

这种权力下放鼓励地方更多地参与治理,使殖民地能够做出更适合其具体情况的经济决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议会比伊比利亚殖民地的议会有更大的自由度,但它们最终仍受英国王室的控制。简而言之,盎格鲁-撒克逊美洲的治理体系是地方自治与帝国控制的混合体。

盎格鲁-撒克逊美洲的英国殖民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行政分权,但远非民主的典范。事实上,这种政治制度具有坚决的排他性。无论是作为选民还是民选官员,参与决策的机会都受到基于种族、阶级和性别的标准的严格限制。大多数非洲奴隶没有政治权利,这一点不足为奇。他们的奴隶身份不仅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参与殖民地治理的权利。同样,尽管原住民在殖民者到来之前就已存在,但他们普遍被边缘化,被剥夺了公民或政治权利。妇女,无论是来自殖民者阶层还是其他群体,也被排除在政治领域之外。政治权利通常只属于白人男性地主,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和偏见。

在英属美洲殖民地,建立地方立法议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反映了这些社会固有的不平等,权力集中在白人、财产所有者精英手中。另一方面,它也播下了自主治理和自治的种子。这种早期的自治经验在殖民地的政治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殖民地精英的行动范围受到英国王室的限制,但他们能够制定法律、管理财政并就当时的问题进行公开辩论。这些议会成为独立运动未来领导人的政治培训学校。

当变革之风刮起,独立的呼声响彻整个欧洲大陆时,这些精英已经掌握了指导殖民地走向自治的工具和知识。他们已经了解立法是如何运作的,政治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有时治理国家需要做出的妥协。参与立法会议为盎格鲁-撒克逊殖民地的独立治理做好了准备。尽管这些议会远非完美,而且极不平等,但它们提供了宝贵的政治培训,最终为新大陆未来民主政体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宗教和文化多样性[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盎格鲁-撒克逊美洲[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在盎格鲁-撒克逊美洲,宗教以新教为主,但也有各种传统和教派。圣公会、长老会和公理会是最普遍的教派,反映了第一批英国定居者的传统。这些团体及其教会和机构在殖民地的社区、教育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与新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主教徒的大量存在。在马里兰等殖民地,天主教信仰找到了肥沃的土壤,这些殖民地是为受迫害的英国天主教徒建立的避难所。此外,随着领土扩张和路易斯安那等地区的加入,法国天主教传统也留下了印记。尽管基督教占主导地位,但盎格鲁-撒克逊美洲也是宗教多样性的发源地。例如,犹太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在纽约和纽波特等城市建立了持久的社区。贵格会信奉和平、平等和淳朴,尤其在宾夕法尼亚州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盎格鲁-撒克逊美洲的宗教结构远非铁板一块。它是主流传统和少数派的混合体,每种传统都为该地区丰富而复杂的精神、社会和政治生活做出了贡献。这种多样性植根于殖民化的早期阶段,为宗教自由成为一项基本权利奠定了基础。

从一开始,盎格鲁-撒克逊美洲就是一个文化大熔炉。来自欧洲的一波又一波移民给该地区的文化结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英国人以其法律制度和政治传统为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带来了他们自己的音乐和节日传统,而德国人则贡献了他们的手工艺技能、独特的建筑和对合唱音乐的热爱。除了这些欧洲贡献之外,非洲文化在塑造美国身份方面也发挥了核心作用。尽管经历了可怕的奴隶制,非洲人仍保留并改编了他们的传统。他们的节奏、歌曲和舞蹈产生了新的音乐流派,如蓝调、爵士乐和福音。他们的宗教习俗与基督教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仰形式,如路易斯安那州的伏都教和黑人五旬节教会。这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富有传统和表现力的盎格鲁-撒克逊美国。节日、美食、音乐、艺术甚至语言都是在这种马赛克式的影响下形成的。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广场舞到南方教堂里充满活力的福音之声,人们每天都在庆祝和体验这种多样性。

盎格鲁-撒克逊美洲丰富多彩的文化背后隐藏着一段被迫同化、侵蚀土著和非洲传统的历史。殖民国家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观,试图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殖民社会。

这种文化统治的核心是强加宗教。基督教传教士往往伴随着军事力量,试图让土著人民皈依他们的宗教信仰。原住民的仪式往往被禁止,他们的圣地遭到亵渎,任何抵制皈依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同样,被奴役的非洲人也被迫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改信基督教,尽管他们有时会设法将自己的精神习俗与强加的新信仰融合在一起。语言也是一种强大的统治工具。殖民地人民被鼓励甚至强迫说英语,他们的母语往往被阻止或禁止。学校尤其是这种语言同化的工具,孩子们常常因为说母语而受到惩罚。对当地文化的压制不仅限于宗教和语言。土著人和非洲人的服装、音乐、舞蹈和其他文化表现形式也经常遭到嘲笑、排挤或禁止。最终目的是抹杀这些文化,用主流文化取而代之。

英属北美殖民地在文化和政治上都与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通过殖民者、货物和思想的跨大西洋航行形成的,也是通过深刻的制度融合形成的。共同的历史为殖民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大陆,英语以其多样的方言和独特的演变方式,作为维系殖民社会的粘合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统一的交流方式、教育工具以及政治和哲学辩论的平台。殖民地还从英国的法律体系中汲取灵感,采用了英国的许多法律和习俗,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这种法律制度尊重个人权利,防止专断,为美国未来的民主国家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在英国日益深入人心,也在殖民地得到了响应。自由、平等和代议制政府的理念经过讨论、辩论,最终被大部分殖民地精英所接受。与大都市的定期交流强化了这些理想,殖民地经常通过英国政治辩论的棱镜来看待自己的斗争。

然而,这些密切的联系也导致了紧张关系。殖民地在接受和适应英国文化的同时,也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国身份意识。伦敦做出的决定在殖民地并不总是受到欢迎,尤其是税收政策成为摩擦的主要根源。正是这种矛盾,这种文化上的亲密关系与日益增长的自治愿望的结合,最终导致了美国革命。殖民地虽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历史、语言和理想,但却希望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制定自己的路线。英国传统的坚实基础,加上作为殖民地的独特经历,为新国家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

在美国独立前夕,盎格鲁-撒克逊美洲是各种宗教信仰的大熔炉,反映了将众多移民带到美国海岸的创业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这种马赛克式的信仰经常被描述为 "新教巴比伦",反映了新教改革后欧洲宗教教义的分裂。在这些教派中,有严格而虔诚的新英格兰清教徒、源于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主张成人洗礼的浸礼会教徒以及通常与殖民地精英阶层有联系的圣公会教徒等等。这些教派对圣经都有自己的解释,对如何组织和进行崇拜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些差异有时会导致紧张甚至冲突,尤其是在某个教派占主导地位的地区。

在这种宗教多样性中,正式名称为 "公谊会 "的贵格会尤其引人注目。他们相信 "内在之光 "或上帝直接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这使他们拒绝接受正式的教会等级制度和仪式。这种信仰加上他们坚持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使他们倡导宗教宽容的原则。此外,在动荡不安和冲突迫在眉睫的时期,他们对和平主义的承诺也使他们脱颖而出。盎格鲁-撒克逊美洲存在的这种宗教多样性影响了美国宪法的起草,特别是保障宗教自由的第一修正案。这种多样性也为一个国家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国家里,不同信仰的和平共处将成为社会的基石,尽管这一理想仍在努力实现之中。

18 世纪初,曾经激励美洲第一批定居者的宗教动力似乎正在枯竭。在许多殖民地社区,教堂空无一人,宗教热情逐渐减退,取而代之的是自满甚至怀疑。然而,一个前所未有的宗教现象彻底改变了这一轨迹。被称为 "大觉醒 "的宗教运动始于 17 世纪 30 年代,一直持续到 17 世纪 40 年代。这场复兴运动由乔纳森-爱德华兹和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等富有魅力的人物布道,旨在提醒人们罪的严重性和悔改的迫切性。这些传教士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举行规模庞大的聚会,热情洋溢地宣讲个人皈依的必要性。他们的布道通常很有戏剧性,比如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著名布道《愤怒上帝手中的罪人》("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以激动人心的力度描绘了迫在眉睫的诅咒危险。这场运动产生了双重影响。就个人而言,它改变了许多定居者的生活,引导他们重新树立起更加个人化的信仰。就集体而言,它在殖民地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会和文化凝聚力。随着 "大觉醒 "超越殖民地的界限,它开始在人们之间编织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复兴运动的帐篷成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定居者聚会、祈祷和分享经验的场所。但这场运动并非没有争议。支持 "大觉醒 "的人被称为 "新光",而怀疑或反对 "大觉醒 "的人被称为 "旧光"。然而,大觉醒运动在形成共同的宗教意识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意识与其他因素一起,为美国民族身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觉醒运动在精神和社会两方面为不久将震撼殖民地的政治动荡奠定了基础。

大觉醒时期的特点是深刻的精神复兴,它引入并巩固了一系列概念和意识形态,这些概念和意识形态将塑造美国殖民地的文化和政治格局。这场运动的核心主题之一是神法至上。神法至上 "表明,尽管人类法律可以管理社会事务,但它们必须服从并符合上帝制定的永恒法则。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一个神学问题,它还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如果人类法律与神的法律相冲突,那么它们就可以也应该受到挑战。

这导致了一种宗教赋权。个人信仰的更新使他们开始相信,他们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遵从自己的良知,即使这会使他们与世俗权威发生冲突。宗教人士不仅作为精神导师,而且作为神圣正义和道德的捍卫者,获得了更大的权威。此外,美国殖民地是神圣计划的一部分的意识也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上帝对殖民地有具体计划的观念强化了特殊命运的观念。这不仅增强了殖民者的集体认同感,还培养了早期的民族主义。

当与英国的紧张关系开始加剧时,这些宗教信仰为挑战英国的统治提供了一个思想框架。英国政府侵犯上帝赋予的自然权利的指控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是亵渎神明的。这一时期的许多小册子和演讲都提到了这一观点,表明争取独立的斗争既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精神斗争。最终,这种信仰与政治的融合对于激励人们支持革命事业和建立一个崭新而独特的国家至关重要。

伊比利亚美洲[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在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天主教会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情况远比简单地强加天主教信仰要复杂得多。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教皇诏书(如 "Sublimus Deus "诏书)获得了使土著人改变信仰的权利,诏书承认土著人的人性及其接受基督教信仰教育的权利。

教会在整个地区建立了传教会,目的是让土著居民皈依天主教。除宗教目的外,这些传教会还充当殖民前哨,在巩固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新大陆的领土控制方面发挥了作用。牧师,尤其是耶稣会、方济各会和道明会等修道会,在这些传教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在远离主要城市中心的地方,传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天主教得到了严格奉行,但现实情况却有所不同。在农村和边疆地区,教会往往与当地传统相混合,产生了混合形式的崇拜。原住民的神灵可以在天主教圣徒的面具下受到崇拜,原住民的仪式也与天主教的习俗相结合。此外,某些地区地处偏远,这意味着教会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在这些地区,往往缺乏正式的神职人员,这就导致了流行和地方形式的天主教。这些做法有时会受到官方教会的批评甚至谴责,因为它们偏离了正统教义。被带到伊比利亚殖民地的非洲奴隶也促成了宗教的多样性。虽然许多人皈依或被迫皈依天主教,但他们也带来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与原住民一样,这些信仰往往与天主教习俗同步融合,产生了新的传统,如古巴的桑特里亚和巴西的坎东布雷。

在伊比利亚美洲,天主教会在试图向土著人民传教时,经常会遇到根深蒂固的土著宗教传统。天主教会并没有完全消除这些信仰,而是经常采取一种文化融合的策略,将基督教和土著元素混合在一起,以促进皈依。这就产生了该地区特有的各种宗教表现形式。拉丁美洲不同地区供奉的当地处女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许多农村地区,都有圣母玛利亚显灵的报道,其中往往掺杂了土著元素。这些显灵往往被当地教会采用,并融入天主教传统。因此,许多圣母玛利亚已成为各自地区虔诚的中心人物,每年都有朝圣和庆祝活动。墨西哥的瓜达卢佩圣母(Virgen de Guadalupe)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1531 年,她在特佩亚克山上向土著人胡安-迭戈显灵。圣母有着明显的美洲印第安血统,被视为墨西哥混血儿的象征,融合了土著和西班牙元素。她不仅是宗教偶像,也是墨西哥的国家象征。

在玻利维亚等其他地区,科帕卡巴纳圣母也受到人们的崇拜。她与的的喀喀湖相关的前哥伦布时期的信仰有关。同样,在哥伦比亚,拉斯拉哈斯圣女也是另一个广受欢迎的虔诚形象,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朝圣者。这些当地处女的形象通常具有美洲印第安人的特征和色彩,她们的传说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景观和历史之中。她们是天主教和土著传统之间的桥梁,为信徒们提供了一种既熟悉又符合其文化和历史的精神信仰形式。这些传统显示了信仰的适应性,在保留其基本要素的同时融入了新的元素。

在伊比利亚美洲广袤的土地上,天主教会常常发现很难保持持续的存在,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和难以到达的热带地区。遥远的距离、崎岖的地形和有限的通信基础设施使得天主教官方教义难以均匀传播。在许多伊比利亚殖民地,尤其是巴西、古巴和加勒比海其他地区,大量非洲奴隶的存在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些背井离乡的奴隶带走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传统和习俗。由于缺乏严格的教会监管,而且往往是为了应对压迫,宗教融合迅速发展起来。

这种宗教融合现象产生了融合天主教和非洲传统的信仰和习俗。在许多情况下,为了避免受到迫害,这些新形式的精神信仰对外表现为天主教。天主教的圣人往往与非洲的神灵联系在一起,使奴隶们可以继续崇拜他们的神灵,同时表面上又符合天主教的信仰。例如,在巴西,坎东布雷(Candomblé)是一种结合了西非约鲁巴、方和班图宗教元素与天主教的宗教。坎东布雷教的神灵 orixás 经常与天主教圣徒联系在一起。例如,圣乔治可以被当作铁神和战神奥贡(Ogun)来供奉,而圣母玛利亚则与各种女性神灵相关联。同样,在古巴,桑特里亚(Santería)是另一种融合了天主教和约鲁巴信仰的混合宗教。天主教圣徒被尊奉为 "orishas",即神灵。这种混合宗教是一种精神抵抗形式。非洲奴隶在保留其祖先信仰的同时又吸收了天主教的元素,从而在殖民压迫下保留了自己的部分文化和精神特性。这些混合传统如今已被视为伊比利亚美洲文化和精神遗产的组成部分。

启蒙运动对 18 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挑战了传统的权力结构,倡导自由、 平等和进步的思想。尽管由于审查制度和文本流通不畅,伊比利亚美洲接触这些思想的机会有限,但它们还是渗透到了知识界和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这些思想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书籍和小册子的流通,这些书籍和小册子通常是走私到殖民地的。这些著作在学术界、文学社团和由开明精英经营的沙龙中进行讨论。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留学欧洲,尤其是法国和西班牙,在那里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

约翰-洛克和其他哲学家阐述的自然权利思想尤其具有革命性。它挑战了绝对君主制的合法性,并提出权力应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相反,这一理念为整个美洲的独立运动和革命奠定了基础。

在伊比利亚美洲,这些思想经过改编并与当地的关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独立和建国理念。十九世纪初爆发的独立战争不仅是经济紧张或政治不满的结果,也是受这些关于人权和主权的新思想的启发。独立后,这些启蒙理念继续影响着新宪法的制定和新成立国家共和体制的形成。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社会不平等、地区分裂和权力斗争,落实这些理想一直是个挑战。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启蒙运动的遗产仍然是伊比利亚美洲政治和思想传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附件[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

  • Lewin, Boleslao. La inquisición En Hispanoamerica Judios, Protestantes y Patriotas. Paidos, 1967. p.117 url: http://historiayverdad.org/Inquisicion/La-inquisicion-en-Hispanoamerica.pdf
  • Rico Galindo, Rosario (Septiembre de 2008). «Terminologías». Historia de México (3ra. Edición edición). Santillana. pp. 64. ISBN 970-2-9223-08.
  • León Portilla, Miguel (1983). De Teotihuacán a Los Aztecas: Antología de Fuentes e Interpretaciones Históricas. México: UNAM, pp. 354. ISBN 978-9-68580-593-3. El autor estima en 100 000 a 300 000 la población de la ciudad.
  • Mieder, Wolfgang. "'The Only Good Indian Is a Dead Indian': History and Meaning of a Proverbial Stereotyp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06 (1993):38–60.
  • Origins of Sayings - The Only Good Indian is a Dead Indian, http://www.trivia-library.com/ - About the history and origins behind the famous saying the only good indian is a dead indian.
  • Lambert, Leslie. Inventing the Great Awaken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 "Bush Tells Group He Sees a 'Third Awakening'" Washington Post, 12 septembre 2006.
  • ENA MENSUEL - La revue des Anciens Élèves de l’E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NUMÉRO HORS-SERIE, "POLITIQUE ET LITTÉRATURE", DÉCEMBRE 2003 - JEFFERSON, LE PERE DE LA DECLARATION D’INDEPENDENCE DES ETATS-UNIS par André KASPI
  • « pour leur conservation, pour leur sûreté mutuelle, pour la tranquillité de leur vie, pour jouir paisiblement de ce qui leur appartient en propre, et être mieux à l’abri des insultes de ceux qui voudraient leur nuire et leur faire du mal » - John Locke.Traité du gouvernement civil, 1690, édition française, C. Volland éd., Paris, 1802, p. 164

资料[modifier | modifier le wikicode]